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碧凤蝶

碧凤蝶(Achillidesbianor Cramer),旧用属名Papilio,凤蝶科,寄主柑橘、花椒、黄菠萝等。属东洋、古北区系共有种。1777年Cramer氏据我国东北地区标本定名。前翅长52~60毫米,翅底色为黑色,布有蓝色及绿色亮鳞,蓝色亮鳞多集中在后翅前缘,后翅具尾突,为此种凤蝶之特征。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碧凤蝶

别名:

乌鸦凤蝶(台湾…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鳞翅目

亚目:

锤角亚目

分布区域:

中国、日本、朝…

蝴蝶简介

翅呈三角形,后翅外缘波状,体翅黑色。前翅端半部色淡,翅脉间多散布金黄色或金蓝色或金绿色鳞,后翅亚外缘有6个粉红色或蓝色飞鸟形斑,臀角有一个半圆形粉红色斑,翅中域特别是近前缘形成大片蓝色区,反面色淡,斑纹非常明显。前后翅中室封闭式,前翅R脉5条,A脉2条,后翅A脉1条,肩部具钩状小脉,M3延伸成尾突。尾突亦布有蓝色及绿色亮鳞,但边缘仅有黑色鳞而形成出黑框。雌雄两蝶颜色及斑纹几乎相同,雄蝶前翅亚外缘区、外中区、中区下部有4~5个梭形香鳞区,雌蝶后翅外缘之橙红色新月纹较雄虫稍微发达一些。


亚种

P. b. bianor Cramer, 1777 (指名亚种)

P. b. dehaani C.&R.Felder, 1864

P. b. doii Matsumura, 1928

P. b. ganesa Doubleday, 1842 (蓝斑亚种)

P. b. hachijonis Matsumura, 1919

P. b. junia Jordan, 1909

P. b. kotoensis Sonan, 1927 (兰屿亚种)

P. b. mandschurica Matsumura, 1927

P. b. nakaharae Matsumura, 1929

P. b. pinratanai Racheli & Cotton, 1983

P. b. stockleyi Gabriel, 1936

P. b. takasago Nakahara & Esaki, 1930 (台湾亚种)

P. b. tokaraensis Fujioka, 1975

查看全部

分布状况

国内分布区北起黑龙江(伊春),南达台湾、广东、广西(龙州)、云南(景洪)南境,东面滨海,西向自辽宁、河北、山西、陕西西倾,至宁夏、甘肃(兰州)、青海(东部农业区)后折入四川、云南、并再西延,采于西藏三江流域。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前苏联(西伯利亚东部、远东沿海地区)、越南、缅甸、印度、马来西亚。


生活习性

幼虫以芸香科的贼仔树(Tetradium glabrifoliom)、食茱萸、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和柑橘、花椒、黄柏等植物为食。喜欢将卵散产于寄主植物的叶面背面或小枝枝娅处,桔树上一叶产一卵。头部静伏于柑桔叶面上,幼虫老熟后在树枝上或附近的灌木丛中化蛹。

碧凤蝶一般都是一年2代,第一代发生在5-6月份,第二代发生在8-9月份,以蛹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初为第一代成虫羽化高峰期,4月初既有卵出现,卵期12-14天,4月中旬卵开始孵化。幼虫五龄,历期25-35天,蛹期15-20天,第二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在6月底7月初。7月下旬数量减少,但直至9月仍可见到成虫。7月上旬为产卵高峰期,9月初为化蛹高峰期。

半圆球形,表面光滑无脊,淡黄白色,有弱光泽散产于寄主植物叶背或叶面。直径约1.20-1.40mm,高约1.05-1.20mm。初产时浅黄色,孵化前颜色变深。

幼虫

碧凤蝶幼虫 幼虫分5龄。1-4龄幼虫状如鸟粪,一龄幼虫,体长1~2mm,灰黄色,几小时后变为灰黑色,头端具两条棘,尾端具两长两短四条棘.体背有四列短棘;二龄幼虫,体长3~3.5mm,背面灰黄色,腹面灰色,头端两条棘,尾端四条棘,虫体中部有一白色条纹;三龄幼虫,体长5~10mm,青黄色,前端膨大,具2短棘,尾端有4条棘,体表具疣,表面光亮,中部有一白色条纹;四龄幼虫,体长1.8~2.7cm,灰绿色到绿色,体表具疣,虫体中部具白色条纹;五龄幼虫,体长3~5.2cm,初为黄绿色,后转为暗绿色,腹面白色.体侧具四条黑色斜纹,前端具黑色曲线状条纹,体表光滑,前后端具两短棘。

有褐色及绿色两型,长3.2cm,宽1.3cm,蛹表面光滑。绿色型身体背面中央有浅黄色背线,并在缠绕丝线处中央有黄色斑,褐色型体色为浅褐色,无特殊斑纹。

成虫习性

成虫好访白色系的花,也好在臭水沟处群聚嬉戏,一般在常绿林带的高处活动,飞行迅速,路线不规则,飞行迅速,警觉性高而且很少停息,难以捕捉。

翅展95-125 mm。体、翅黑色或黑褐色,散布翠绿色鳞片。前翅亚外区有1条黄绿色或翠绿色横带,被黑色脉纹和脉间纹分割,此带由后缘向前缘逐渐变窄,色调由深渐淡,未及前缘即消失。后翅端半部的上部有一大块翠篮或翠绿色斑,斑的外缘齿状,斑的下角有1条淡黄、黄绿或翠蓝色窄纹通到臀斑内侧,但有时并不太明显;在亚外缘区有不太明显的淡黄或绿色的斑纹;臀角有1个环形红斑;外缘钝锯齿状。翅反面前翅亚外缘区有1条很宽的灰白色或白色带,由后缘向前逐渐扩大并减弱。后翅基半部散布无色鳞片,亚外缘区有1列“w”字形或“U',字形的红色斑纹,臀角有1-2个环形斑纹,红斑的内侧镶有白边。

查看全部

危害

碧凤蝶的危害主要由幼虫引起,为害花椒、柑橘等农作物,初孵幼虫取食嫩叶,3龄幼虫取食老幼叶只剩下叶脉,老熟幼虫在叶片背面吐丝化蛹,使叶片卷曲,严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防治策略

人工防治:秋末冬初及时清除越冬蛹。5~10月间人工捕捉幼虫和蛹。

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时,喷洒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3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或4.5%高保乳油2500倍液,或3%金世纪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16%高效杀得死乳油2000倍液。

生物防治:以菌治虫, 用7805杀虫菌或青虫菌(100亿/克)4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以虫治虫,将寄生蜂寄生的越冬蛹,从树枝上剪下来,放置室内,如有寄生蜂羽化,放回园中继续寄生,控制凤蝶发生危害。

查看全部

鳞翅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