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鹳,又称非洲秃鹳,是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种鹳。它们栖息在潮湿及干旱的环境,包括接近人类的地方,如垃圾站。非洲秃鹳栖居在河流、湖泊、沼泽、草地等地带,甚至靠近人类居住区,集群,日行性,飞翔沉重、缓慢。留鸟。颈下部的膨胀肉垂用于求偶炫耀,主要以各种动物的尸体为食,也捕食昆虫、鱼、鼠和鸟等活猎物。有时会翻食垃圾。
白头鹮鹳,又叫彩鹳,为鹳形目鹳科鹮鹳属的鸟类。羽色美丽,姿态优美,体长93-102厘米,体重2-3.5千克,寿命最高可达28年以上。橙黄色的嘴粗而长,但嘴尖稍微向下弯曲。脚为红色,也特别长,胫的下部裸出。橙色的头部赤裸无羽,繁殖期变为红色。体羽主要为黑色和白色,其中飞羽、尾羽为黑色,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胸部具有宽阔的黑色胸带,也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其余体羽均为白色。虹膜为淡黄色或褐色。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等淡水水域岸边浅水处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以鱼为食,但也吃蛙、爬行类、甲壳类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许植物性食物。大多数为留鸟,繁殖期在中国主要在5-7月,在印度为6-10月,常跟雨季有关。寿命最高可达28年以上。主要分布于印度至中国西南部及印度支那等地。
黑颈鹳为鹳科鹳属的大型涉水鸟。
鹳,为大型涉禽:体羽白色,或具金属光泽之绿墨色。嘴红色或黑色,强大,竖直,类似圆筒形。脚红色,前趾呈半蹼足;爪扁平,短小。翼广大长,尾短。鹳属属于鹳科的大型涉禽。其中中国境内分布的黑鹳、东方白鹳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鹳于2011年首次在云南发现,为中国鸟类新纪录。单独栖息于广野或小丘等,迁徙时成大群。飞翔壮大,快速无声;颈、脚与体成一直线。不鸣;嘴相而出声。白鹳,大抵单独繁殖,在塔上,巨木上等以树枝筑巢,铺草茎、叶、藓苔和羽毛等。产3~6个卵,卵白色,4星期后孵化。鱼类、爬虫两栖类、甲壳类、软体类、昆虫小兽、鸟卵或鸟雏等为食。
钳嘴鹳:鹳科动物。双翅展开时宽达81厘米。体型很大,体长81厘米。体羽白色至灰色,冬羽烟灰色。飞羽,尾羽黑色。下喙有凹陷,喙闭合时有明显缺口。虹膜白色至褐色;脸部裸露皮肤灰黑色;喙淡绿的角质色或红色;脚粉红色。在沼泽地和沿海滩涂觅食软体动物。2006年10月3日在中国云南大理洱源西湖纪录,为中国首次纪录。分布于印度及东南亚。
琵鹭,为6种长腿涉禽的统称。主要以虾、蟹、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蛙、蝌蚪、蜥蜴、小鱼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琵鹭为荷兰的国鸟。
黑鹳: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
白头鹳是一种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内陆沼泽、泛洪区,在长江中下游、四川东部、福建、广东、海南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