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头鹳科(Balaeniciptidae)是鹳形目的一科。鲸头鹳科仅鲸头鹳一种,只分布于非洲大裂谷一带的有限地区。鲸头鹳的喙宽大而粗壮,嘴端下弯成勾状,体型高大,头尤其巨大,让人想起已经灭绝的营穴鸟。
基本信息
鲸头鹳(拉丁语学名:Balaeniceps rex)是一种与鹳科相亲的非常大的鸟,它是鲸头鹳科和鲸头鹳属唯一的一个种。它的名称来自于它强大的喙。
鲸头鹳身长可达150厘米,成年鸟羽主要为灰色,幼鸟的羽毛主要为棕色。鲸头鹳生活在非洲东 鲸头鹳 部热带地区苏丹共和国和赞比亚的巨大沼泽地区。
鲸头鹳在泥水中捕鱼,其食物主要是肺鱼类或类似的鱼。它们的巢筑在地面上,每次产两枚卵。
鲸头鹳的数量估计在5000至8000只之间,大多数生活在苏丹。国际鸟盟将其保护现状定为易危。危害的主要来源是栖息地遭破坏、干扰和捕猎。
鲸头鹳的分类很有争议,传统地它被分为鹳形目,在鸟类DNA分类系统中许多传统不相关的鸟类全部被收录入了鹳形目。最近也有些学者使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认为它与鹈鹕比较接近,其他学者则使用生物化学的手段认为它比较接近鹭科。
锤头鹳是鹳形目锤头鹳科的涉禽,产于非洲,分布于撒哈拉以南,亦见于马达加斯加,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羽衣是均匀的焦茶色或土褐色,头大,后面有一个明显的水平羽冠。喙粗大而侧扁,尖端呈钩状,黑色,与短脚的颜色类似。黄昏时特别活跃,低著头停息溪畔,或慢慢涉行,两脚交替著搅动泥浆。觅食软体动物、蛙、小鱼和水生昆虫。
鲸头鹳是一种与鹳科非常相近的大鸟,它是鲸头鹳科鲸头鹳属唯一的物种。名称来自于它强大的喙。鲸头鹳身长可达150厘米,成年鸟羽主要为灰色,幼鸟的羽毛主要为棕色。鲸头鹳生活在非洲东部热带地区苏丹共和国和赞比亚的巨大沼泽地区。在泥水中捕鱼,其食物主要是肺鱼类。巢筑在地面上,每次产两枚卵。鲸头鹳的数量估计在5000至8000只之间,大多数生活在苏丹。国际鸟盟将其保护现状定为易危鸟类。危害的主要来源是栖息地遭破坏、人为干扰和捕猎。
秃鹳,又称非洲秃鹳,是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种鹳。它们栖息在潮湿及干旱的环境,包括接近人类的地方,如垃圾站。非洲秃鹳栖居在河流、湖泊、沼泽、草地等地带,甚至靠近人类居住区,集群,日行性,飞翔沉重、缓慢。留鸟。颈下部的膨胀肉垂用于求偶炫耀,主要以各种动物的尸体为食,也捕食昆虫、鱼、鼠和鸟等活猎物。有时会翻食垃圾。
黄嘴鹮鹳栖居在河流、湖泊及滩涂地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日行性。用脚、喙在浑水中探动,以扇动双翅协助,捕捉鱼、蛙、爬行动物、甲壳类及昆虫等为食,偶食水生植物。
白鹳:鹳科鹳属的鸟类,是欧洲白鹳,东方白鹳的通称。属大型涉禽。其羽毛以白色为主,翅膀具黑羽,成鸟具细长的红腿和细长的红喙。共有三个亚种,大小略有不同。嘴长而粗壮,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白鹳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常常在屋顶或烟囱上筑巢。为食肉动物,其食性广,包括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觅食地大部分为具低矮植被的浅水区。一夫一妻制,但非终生。雌鸟通常每年产4枚卵,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分布于欧洲,非洲西北部,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其为长途迁徙性鸟类,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区或印度次大陆等热带地区越冬。在欧洲,白鹳有“送子鸟”之称,被认为是吉祥鸟。白鹳是德国的国鸟。
黑颈鹳为鹳科鹳属的大型涉水鸟。
裸颈鹳,是在南美洲及中美洲最高的飞行鸟类,成年裸颈鹳一般长1.22-1.4米,翼展2.3-2.8米…
钳嘴鹳:鹳科动物。双翅展开时宽达81厘米。体型很大,体长81厘米。体羽白色至灰色,冬羽烟灰色。飞羽,尾羽黑色。下喙有凹陷,喙闭合时有明显缺口。虹膜白色至褐色;脸部裸露皮肤灰黑色;喙淡绿的角质色或红色;脚粉红色。在沼泽地和沿海滩涂觅食软体动物。2006年10月3日在中国云南大理洱源西湖纪录,为中国首次纪录。分布于印度及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