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鹈鹕 (学名:Pelecanus onocrotalus),俗名又称犁鹕, 逃河, 淘鹅,塘鹅,淘河,,(夸鸟)鸭。繁殖都在欧洲东南地区,越冬在亚洲西南部以至非洲。在中国见于新疆(天山西部, 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南部水域, 塔里木河流域), 青海湖。
基本信息
大型水禽,体长140~175cm。体形粗短肥胖,颈细长。通体白色。 白鹈鹕 嘴长而粗直,铅蓝色,嘴下有一橙黄色皮囊。繁殖羽头后部有一簇长而窄的白色冠羽。黑色的眼位于粉黄色的脸斑上极为醒目。胸有一簇黄色长的披针形羽毛。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内翈黑褐色,羽轴白色;次级飞羽外翈白色,有时亦延伸至内翈。头、颈和长的冠羽缀有粉黄色,有时扩展至上背和肩。嘴铅蓝色,嘴尖和上下嘴缘红色。脚肉色。幼鸟头、颈、背中部和下体白色,头和颈缀有赤褐色,其余羽毛淡褐色,羽缘较淡。飞羽和尾羽较暗,大覆羽缀有银灰色。 相似种卷羽鹈鹕个体较大,嘴灰色,喉囊鲜红色,脚黑灰色,体较灰,飞行时翼下仅翼尖为黑色。
白鹈鹕主要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泽地带。
食性
它主要以鱼类为食。 白鹈鹕扑食
习性
常成群生活。善飞行,亦善游泳,在地上亦能很好的行走。飞行时头向后缩,颈弯曲成S形,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热气流来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没有鹰飞得高。在水中游泳时,颈常曲成乙字形,并不时地发出粗哑的叫声。
成群在一起营巢。营巢于湖中小岛和湖边芦苇浅滩、河流岸边和沼 白鹈鹕 泽地上。繁殖期4~6月。置巢于芦苇丛中浅水处或湖边泥地上,也在树上营巢。巢结构较为庞大,由树枝、枯草和水生植物构成。每窝产卵2~3枚,少有4枚。卵刚产出时为白色,孵化后变为黄褐色,大小为80~102mm×53~65mm,平均95mm×60mm。
白鹈鹕春季于3~4月,秋季于9~10月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迁徙。
白鹈鹕世界分布 欧洲南部、非洲大部分国家、亚洲中部和南部等地;偶见于欧洲其他地区(西部、北部)、非洲西北部、阿曼及阿联酋等地。塞尔维亚、黑山、斯里兰卡境内近绝迹。匈牙利境内已绝迹。
新疆(天山西部,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南部水域,塔里木河流域),青海湖。
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二类保护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未定 生效年代:1996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注:白鹈鹕全部图片及图册网址 )
紫背苇鳽是鹭科、苇鳽属动物,为涉禽,体长约33厘米。头顶黑色,后头至尾上覆羽暗栗褐色;翅上覆羽橄榄黄色;下体浅棕黄色。多生活于水库和山脚边的稻田、芦苇丛、滩涂及沼泽草地,在西藏见于海拔2300米的农田,营巢于草丛或苇丛中。食物种类为鱼、虾,育雏中、后期食物种类除鱼、虾之外,还有较多的蛙、蝌蚪、泥鳅及其他水生昆虫。分布于亚洲东部,包括马来西亚、巽他群岛、菲律宾、台湾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华北、浙江、长江流域、福建、四川、西藏、云南、华南及海南等地。
牛背鹭:体较肥胖,喙和颈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头和颈橙黄色,前颈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发状的橙黄色长形饰羽;前颈饰羽长达胸部,背部饰羽向后长达尾部,尾和其余体羽白色。冬羽通体全白色,个别头顶缀有黄色,无发丝状饰羽。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小动物。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夜鹭在一起营巢。每窝产卵4-9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中国见于长江以南各省。是博茨瓦纳的国鸟。
白鹭: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均习称为“白鹭”。这4种白鹭均是中等体型的白色鹭。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而纤瘦,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繁殖羽纯白,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小白鹭和黄嘴白鹭体型小,羽冠及胸饰羽全有。
棕夜鹭是一种中型涉禽,身长56 - 66 cm。这是一个矮胖的鹭。黑色头冠,腿爪是明亮的黄肉桂色。…
塘鹅是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8种大型游禽的统称。塘鹅体形较大,体长140~175cm。体形粗短肥胖,颈细长。通体白色。喉囊大且具有弹性。栖息于全世界许多地区的湖泊、河流和海滨。
大青鹭是美洲鹭中最大的一种,一般出现在淡水和咸水栖息地,在水流缓慢的沼泽和死水中猎食鱼、蛙和其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