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akool)是鹤科秧鸡属的中等体型的鸟类,共有2个亚种。体长约28厘米,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蹠的2/3,嘴形多样。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翅较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短,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第2枚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跗蹠细长,其长度短于中趾连爪。色暗而腿红。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鸟灰色较少。体羽无横斑。飞行无力,腿下悬。
杂食性,主要昆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分布于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南半岛、中国。
基本信息
红脚苦恶鸟属于中型涉禽。上体橄榄褐色,头侧、颈侧和胸蓝灰色,颏、喉白色,腹和尾下覆羽橄榄褐色。嘴绿色,脚红色。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体色暗淡无斑纹,头顶、后颈、上体、两胁和尾下覆羽均橄榄褐色。颏、喉污白色,头侧、颈侧和胸均蓝灰色,向后到腹渐变为橄榄褐色。幼鸟
紫青水鸡分布于北美地区,中美洲,南美洲)
红脚苦恶鸟是鹤科秧鸡属的中等体型的鸟类,共有2个亚种。体长约28厘米,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蹠的2/3,嘴形多样。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翅较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短,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第2枚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跗蹠细长,其长度短于中趾连爪。色暗而腿红。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鸟灰色较少。体羽无横斑。飞行无力,腿下悬。杂食性,主要昆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分布于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南半岛、中国。
黑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栖息于灌木丛、蒲草和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和水生昆虫等为食。广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短翅水鸡,又称塔卡黑秧鸡或南秧鸟,产于新西兰的不能飞行的珍稀鸟类,学名为Notornis mant…
小黑水鸡为秧鸡科、黑水鸡属的鸟类。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小田鸡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小型涉禽,共有7个亚种。体长17-18厘米,嘴短,背部具白色纵纹,两胁及尾下具白色细横纹。雄鸟头顶及上体红褐,具黑白色纵纹;胸及脸灰色。雌鸟色暗,耳羽褐色。幼鸟颏偏白,上体具圆圈状白色点斑。与姬田鸡区别在上体褐色较浓且多白色点斑,两胁多横斑,嘴基无红色,腿偏粉色。栖于沼泽型湖泊及多草的沼泽地带。快速而轻巧地穿行于芦苇中,极少飞行。常单独行动,性胆怯,受惊即迅速窜入植物中。杂食性,但食谱中大部分为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分布于北非和欧亚大陆,南迁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
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的一属,身体短胖。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跖的2/3。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翅较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短,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第2枚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跗跖细长,其长度短于中趾连爪。体羽黑色,红眼睛,嘴为黄色,腿的颜色桔红非常鲜艳。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的一属。苦恶鸟的别名很多,古人称它为“姑恶”,又名苦鸟。北方人称为苦哇鸟,又称苦娃子。它是秧鸡的一种,广东人称为水鸡。苦恶鸟是水鸟,动物学家称它们为“中国种的白胸水鸡”,是中国民间传说最多的野鸟之一。它的土名叫来叫去总离不了“苦”字,就与这些民间传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