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北美䴙䴘

北美鸊鷉(学名:Aechmophorus occidentalis):体长约56至74厘米,体重1400克,是鸊鷉中最大的一种。头冠与颈背部为黑色,背部是褐灰色,以下部位均为白色,有一个暗黄色或橄榄色的鸟喙,红色眼睛由暗色眼圈包围。在飞行中可见了白色翼条纹。羽毛松软如丝,头部有时具羽冠或皱领;嘴细直而尖;翅短圆,尾羽均为短小绒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骨侧扁,前趾各具瓣状蹼。早成性。与潜鸟目的主要区别是脚趾上具瓣蹼。

主要栖息繁殖于淡水湖泊。食物以小鱼、虾、昆虫等为主。分布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北美鸊鷉

别名:

西鸊鷉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潜鸟目

科:

鸊鷉科

属:

北美鸊鷉属

种:

北美鸊鷉

亚种:

亚种

北美鸊鷉形态特征

北美鸊鷉是一种游禽。体长约56至74厘米,体重1400克,是鸊鷉中最长的一种。头冠与颈背部为黑色,背部是褐灰色,以下部位均为白色,有一个暗黄色或橄榄色的鸟喙,红色眼睛由暗色眼圈包围。在飞行中可见了白色翼条纹。

颈部长而细,雌鸟略小于雄鸟。嘴长,呈黄绿色。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尾仅具一些短软的绒羽,或几乎没有。两脚位近臀部。跗蹠侧扁,适于潜水;四趾均具宽阔的瓣蹼;爪钝而宽阔,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较其他各趾为高。踝和趾关节非常灵活而有助于礤在水中活动。体羽短而稠密,具有抗湿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两性相似。头骨为裂腭型和全鼻型;并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肠;雏为早成性。

查看全部

北美鸊鷉栖息环境

栖息于湖泊、水塘、水渠、池塘和沼泽地带,也见于水流缓慢的江河和沿海芦苇沼泽中。是一种候鸟,繁殖季节生活大有蒲草和芦苇的淡水湖。通常停留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美国加州的草原湖泊,有时也买到墨西哥。在冬季迁往太平洋海岸。


北美鸊鷉生活习性

北美鸊鷉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栖住,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开阔水面。不善飞翔。游泳时不用翅而以脚,极少行走在地上。白天活动,繁殖期则多在挺水植物丛中或附近水域中活动,遇人则躲入水草丛。白天活动时间较长,从清晨一直到黄昏,几乎全在水中,一般不上到陆地。活动时频频潜水,每次潜水时间可达30-50秒。

主要通过潜水觅食,一般潜水仅1-4米深。北美鸊鷉是一种肉食性水鸟,捕食昆虫、贝类、鱼类等。 [1-2]

查看全部

北美鸊鷉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北部的奇瓦瓦等地都有分布。冬天常见于加拿大与美国沿太平洋海岸。 

北美分布图


北美鸊鷉亚种分化


北美鸊鷉繁殖方式

北美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求偶时高难度,极优雅的舞姿。此时雌雄在水面上大秀恩爱,献吻,送礼,喂食,舞蹈,舞至高潮,北美竟然以不可思议的姿式在水面上站立起来,竞相追逐,行走如飞!疾驰距离通常达百余米!雌通过这种方式考验雄的体力,及对自己的忠诚度。

北美繁殖时在水边草丛中筑浮巢,筑巢于水面,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卵每产2-4枚,很少1-6枚,卵淡蓝色或白色,多为污物所染。雌雄轮流孵卵。卵约孵24天而出雏,孵化不同步;最后孵出的可能会抛弃大窝中。雏属早成性,孵出后全身即长满了绒羽,第二天即能下水游泳和自由活动,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10周后即可进行第一次飞行。每年一窝。

繁殖选择在食物丰盛的季节。一般有2至6枚白色或奶油色的卵,孵化期在20至30天,鸟巢通常是用水草堆集而成。父母常把幼鸟带在背上,包括潜水或有危险时逃生。北美鸊鷉潜水时间在10至40秒。

查看全部

北美鸊鷉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北美鸊鷉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䴙䴘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山斑鸠,是鸽形目鸽鸠科斑鸠属鸟类,又名金背斑鸠、棕背斑鸠、山鸠、金背鸠、麒麟斑、麒麟鸠、东方斑鸠、绿斑鸠、山鸽子。山斑鸠颈侧具明显黑白色条纹的块状斑,上体深褐色、具扇贝状斑纹,羽缘棕色,尾羽近黑色,下体多偏粉色。虹膜黄色,喙灰色,脚粉色。山斑鸠是留鸟,在中国常见且分布广泛。此外,还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日本等国。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果园及农耕区,多成对活动于开阔农耕区、村舍、寺院周围及防火林带。取食于地面,主要觅食植物种子、果实、嫩芽等,也吃昆虫。山斑鸠飞翔时鼓翼快速,叫声为反复而低沉的“咕咕咕”声。繁殖期在4-7月,营巢于林中树上,通常一年繁殖2窝,窝卵数2枚,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8~19天。山斑鸠的肉、卵可食,肉入药可益气明目、强筋壮骨,治久病气虚、衰弱无力、两目昏暗等病症。山斑鸠啄食杂草种子,对农田清除杂草有益;但有时也刨食农作物及树的种子。山斑鸠
  • 细纹噪鹛是画眉科、噪鹛属型鸟类,体长18-20厘米。上体暗橄榄灰色或暗棕褐色,…
  • 粉红椋鸟:中等体型,成鸟体长19-22厘米,体重60-73克,飞羽、尾羽为亮黑色,雌鸟与雄鸟毛色相似,…
  • 鹫珠鸡:是珠鸡科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因头颈部像兀鹫而得名。雌雄羽色相似,为黑色基底上遍布白色点斑,…
  • 黑冠椋鸟:中等体型的椋鸟,体长21厘米。雄鸟前头为黑色并具金属光泽;头顶、颈项和羽冠亦为黑色;翅及翅上覆羽黑色;尾羽褐色,具白色端斑;上体灰色;下体淡黄褐色。雌鸟形态与雄鸟相似,但羽冠较雄鸟为短。虹膜蓝白或乳黄色;嘴峰铅绿色;跗蹠及爪柠檬黄色。头具黑色羽冠,与其他椋鸟易于区别。主要栖息于开阔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中以及多营巢于树洞中或其他洞穴内。属群鸟共栖。常4-8只结小群活动。鸣声清脆响亮。食物有果实和浆果,偶食花蜜和小型昆虫。分布于印度、中国云南耿马。常见于印度城镇、村庄及铁路沿线。偶见于中国云南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 小星头啄木鸟,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2-17厘米,额、头顶至枕灰褐色,…
  • 灰短脚鹎,体长19-22厘米。头顶和短的羽冠黑色,上体暗灰色,耳羽灰褐色,两翅表面橄榄绿黄色。…
  • 普通秋沙鸭是秋沙鸭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长54-68厘米,体重最大可达2千克。…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