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大翅鸲(学名:Grandala coelicolor)是鹟科、大翅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9-21厘米。两翅尖长。雄鸟通体鲜紫蓝色具金属光泽。两翅和尾黑色。雌鸟上体灰褐色,头、颈、翕具棕白色纵纹,翅上有白色翅斑。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
蓝大翅鸲是一种高山鸟类,夏季主要栖息于海拔3500-5500米的高山森林灌丛和多岩石的高原草地,冬季多下到海拔3000米以下至1400米左右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活动。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特别是冬季觅食时常集成大群。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是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为主,非繁殖期也食植物果实与种子。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
基本信息
雄鸟通体亮紫蓝色具金属光泽。翅上小覆羽、中覆羽、下背、腰、尾上覆羽钴蓝色,其余翅覆羽、飞羽、尾羽和眼光黑色。第一枚初级飞羽甚短,第二枚和第三枚飞羽几乎长度相等,亦是最长的飞羽,两翅尖长。尾上覆羽亦甚长。几乎盖住尾的2/3长度,尾稍呈叉状。下体颏、喉至上胸紫蓝色较下体其他部分暗淡,金属光泽亦较差。
雌鸟上体灰褐或暗褐色,头顶、枕至上背具细的棕白色或皮黄色纵纹,肩、腰和尾上覆羽缀有灰蓝色,两翅和尾黑色,除最外侧几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下体淡灰褐色,颏深棕褐色,喉皮黄色,喉、胸、腹和两胁等下体具皮黄色或棕白色纵纹,尤以喉、胸纵纹较粗著。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雄性
49-53克
200-211毫米
13-15毫米
140-152毫米
84-96毫米
27-29毫米
雌性
44-45克
188-197毫米
13-13.2毫米
130-147毫米
77-87毫米
26-27毫米
蓝大翅鸲是一种高山鸟类,夏季主要栖息于海拔3500-5500米的高山森林灌丛和多岩石的高原草地,冬季多下到海拔3000米以下至1400米左右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活动。李桂垣曾于1985年2月在中国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海拔1400-2600米处的针阔叶混交林中见到近千只的大群在高树上觅食(郑作新等1995)。
行为:留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特别是冬季觅食时常集成大群。 见于灌丛以上的高山草甸及裸岩山顶地带,喜雨浸的山脊及高处。栖于岩石而似䳭。有时同性别的鸟结成小群至大群。飞行及姿势似矶鸫,但也似紫翅椋鸟而结大群盘旋飞行。冬季结群栖于树上。
叫声:甚安静。叫声为“tji-u”,鸣声为柔而清的“tji-u-tji-u-ti-tu-tji-u”声,多在岩石上作叫,仅于近处可闻。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是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为主,非繁殖期也食植物果实与种子。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 在中国分布于青海(南部扎多、东北部祁连)、甘肃西(北部武威、天堂寺和西南部)、四川(北部松潘、平武、汶川、理县、西北部德格、西部宝兴、康定至巴塘、西南部凉山)、云南(西北部丽江)、西藏(南部错拉、米林、鲁浪、曲拉山口、卡达河谷、甘马藏布河谷、昌都地区西南部和珠穆朗玛峰地区)。
蓝大翅鸲分布图
繁殖期6-8月。通常繁殖于高山森林上缘至雪线上面的高山岩石灌丛和草地。巢多置于突出的岩石下面,主要由细的苔藓构成,内垫有羽毛。每窝产卵多为2枚,卵淡绿白色、被有红褐色和紫灰色双层斑,卵的大小为26-28毫米×19-21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鹊鸲是雀形目、鹟科、鹊鸲属鸟类。体长约21厘米,体重31-42克。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
白顶溪鸲是雀形目鸫科的鸟类,体长约19厘米,是黑色及栗色溪鸲。头顶及颈背白色,腰、尾基部及腹部栗色…
小仙鹟:体长11-13厘米,是一种深色鹟。雄鸟深蓝,脸侧及喉黑,臀白,前额、颈侧及腰为闪辉蓝色。…
红胁蓝尾鸲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
白喉林鹟是鹟科、林鹟属鸟类。雌雄鸟同色;呈中等体形,体长150毫米,眼圈皮黄色;翼与背同色,…
白喉矶鸫是鸫科、矶鸫属小型鸟类,体长17-18厘米。雄鸟头顶和翅上覆羽钴蓝色,…
白眉扇尾鹟:体长17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灰色扇尾鹟。色彩独特。宽宽的眉纹及前额白色,尾有白色宽边…
乌鹟:体重9-15克,体长12-14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烟灰色鹟。上体深灰,翼上具不明显皮黄色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