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大麦虫

大麦虫是超级麦皮虫形成的,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等地,又称超级面包虫、超级麦皮虫 等,近年从东南亚国家引进,老熟幼虫最大体长7厘米左右,比一般的黄粉虫大3~4倍,产量是黄粉虫的5倍。大麦虫幼虫富含大量蛋白质与脂肪,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达到51% 以上,脂肪含量为29% 左右,同时还含有诸多营养元素,包括糖类、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大麦虫

别名:

超级面包虫,超…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

纲:

昆虫纲

目:

鞘翅目

科:

拟步甲科

属:

粉甲属

分布区域:

中、南美洲,西…

形态特征

大麦虫属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整个生命周期为6个月,或更长。

卵:大麦虫的卵为长圆形,乳白色,长约1.5~2毫米,宽0.6毫米。卵外表为卵壳,卵壳薄而软,极易受损伤。外被有黏液,可黏附一层虫粪和饲料,起到保护作用。卵期7~10天。

幼虫:大麦虫虫体大,幼虫一般体长40~60毫米,宽约5~6毫米,单条虫重1.3~1.5克,呈圆筒形。其体壁较硬,黄褐色,有光泽,有13节,各节连接处有黄褐色环纹,腹面黄色。在幼虫生长过程中,体表颜色先呈白色。蜕第一次皮后变为黄褐色,以后每4~6天蜕皮1次,幼虫期共蜕皮6~10次。生长期为60天。幼虫从头开始蜕皮,蜕皮前活动开始减少,刚蜕皮的幼虫呈乳白色,十分脆弱。最易受攻击。

蛹:当大麦虫幼虫准备化蛹时,会爬到培养物表面,在经过几天的蛹前期后才能化蛹。初化蛹时虫体长20~30毫米,宽7毫米左右,呈乳白色,体壁较软,时间长后逐渐变为淡黄色,体表也变得坚硬。蛹只能靠扭动腹部运动,不能爬行。大麦虫具有比黄粉虫更强的互相残伤取食的习性,正在化蛹幼虫和正在蜕皮的幼虫一样常受到同类伤害,幼虫有时也会把蛹咬伤,使大麦虫放弃化蛹,长期以幼虫的状态存活而不能脱皮变蛹产卵。为使大麦虫能够化蛹产卵,需要饲养人员对那些即将化蛹的大麦虫进行分离,分离时主要要看大麦虫的形为和形态。要化蛹的幼虫不爱活动,蜷缩,皮肤光泽度差。

成虫:大麦虫成虫阶段为大麦虫的繁殖期。成虫刚刚蜕皮出来壳为乳白色,头橘色,甲壳很薄,1~2天后背部变为黑褐色,腹部黄褐色,椭圆形,长约25~30毫米,宽约8毫米。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足3对。爬行速度快。温度在20℃以上时,蛹经过6~7天后羽化为成虫,成虫繁殖期90~120天,每只雌虫产卵250~1000粒卵,平均产卵600粒。

查看全部

生理结构

大麦虫的生理结构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和体壁系统等,其中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与养殖和生产关系最为密切。

大麦虫幼虫的消化道平直且长,马氏管一般有6条,肠管较发达。成虫的中肠较发达,质地较硬,消化道相对较短。

大麦虫的生殖系统结构复杂,分为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主要产生生殖细胞。雄虫一般羽化5天后生殖系统已经发达活跃。雌虫羽化5天后,卵子进入输卵管,受精囊格外粗壮,但是卵子尚未成熟。羽化20天后,输卵管两侧因成熟的卵子积累变圆,此时是产卵盛期。

查看全部

生物学特性

生殖习性:大麦虫成虫具有生殖能力,繁殖期雌雄虫比例为1:1。成虫性成熟时体色变黑,雌性成虫体形比雄虫个体明显偏大。具有持续交配和产卵的习性。交配时。雄性个体爬丁雌性个体上,产卵管和受精管伸出,接触完成交配。雌虫交配2~3天后产卵,并可多次交配产卵,雌虫可连续产卵250~1000余粒。产卵期平均90~120天,产卵高峰为羽化后10~30天。饲料质量对产卵量影响较大。

群居性和自相残杀习性:大麦虫喜群居,适于高密度饲养。但大麦虫更具有自相残杀习性,自相残杀习性是指成虫吃卵、咬食幼虫和蛹,高龄幼虫咬食低龄幼虫或蛹的现象。自残影响产虫量,此现象多发生于饲养密度过高,特别是成虫和幼虫不同龄期混养更为严重。

负趋光性:大麦虫对光的反应 大麦虫长期适应黑暗环境存活,喜暗怕光,夜间活动较多。故大麦虫适合多层分盘饲养,以充分利用空间。

运动习性和食杂性:大麦虫成虫后不能飞行,靠爬行运动,极为活泼。成虫为食杂性,可食麦麸、玉米粉、南瓜、米饭和水果等食物。

大麦虫对温度的反应 大麦虫生命力强,并耐饥、耐渴,全年都可以生长繁殖,以卵一幼虫一蛹直至羽化为成虫的生育周期约为180天左右。大麦虫喜欢群集,温度在13℃活动取食,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30℃,5℃以下和35℃以上可致死;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75%较适宜。在30℃下成虫产卵最多,每只成虫最高可以产卵1000粒左右,低于14℃很少交配产卵,低于10℃不交配产卵。孵化周期因温度条件不同会有很人变化,当温度25~30℃时,卵期8~12天,当温度19~22℃时,卵期15~20天,当温度15℃以下时,则卵很少孵化。

查看全部

种群分布

大麦虫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等地,近年我国才从东南亚国家引进,世界各地也都普遍把它当做伺喂爬虫类、鸟类及鱼类的食物。


人工繁育技术

幼虫的繁育技术

幼虫生长期一般为120~180天,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长期为90~120天,平均生长期为100天,一般蜕皮10~15次。幼虫初期生长很快,2~3周可达5~10毫米长,4~5周便可达50~60毫米长。幼虫饲养前期以精料为主、青料为辅,后期以青料为主、精料为辅。未成龄幼虫要多喂青菜,这样对后期蛹和成虫的生长发育有利。有的老龄幼虫在蛹前期食欲表现较差,可加喂鱼粉,以促进化蛹时间一致。饲养过程中要根据虫体密度及生长速度及时分箱饲养,以免相互残杀。夏季气温高,空气干燥时,需少量多次投放菜叶、瓜果等,以保证饲养盆内的湿度。

蛹的繁育技术

大麦虫具有比黄粉虫更强的互相残伤取食的习性,因此需将化蛹的幼虫(不爱活动、蜷缩、皮肤光泽度差)挑出单独放在一个饲养盆中;也可将每个要化蛹的幼虫单独饲养,使之更快地化蛹。挑出的蛹可按不同日龄分别放在撒有1厘米厚粗麸皮的不同羽化箱里羽化,放蛹厚度以铺平1~2层为宜,过厚会引起蛹窒息死亡。放蛹后每天要检查,随时除去变黑、变红和软化的死蛹,以防止蛹感染病毒。蛹的羽化适宜温度为25~30℃,湿度为65%~75%。在20℃以上时,经过6~7天后就羽化为成虫,羽化过程中要及时挑除死虫、伤残虫和羽化皮。对羽化后的成虫,在虫体体色变成黑褐色之前,就要转到成虫产卵箱饲养。

成虫的繁育技术

成虫阶段为大麦虫的繁殖期,饲养成虫的目的是使其产大量的虫卵。雌、雄成虫的投放比例为1:1。

成虫饲养密度为1000~1200只/m²。成虫羽化后6~11天开始产卵,蛹羽化为成虫后两个月内是大麦虫产卵盛期,要注意加强营养和管理,每天喂养1~2次。先均匀撤上厚约1厘米的麸皮或混合饲料,再撒上拌有碎青菜的麦麸,以提供水分和补充维生素,随吃随放,保持新鲜,切忌过量,以免湿度过大、瓜菜腐烂、麸皮受潮霉变,致使成虫生病,降低产卵量。

卵的繁育技术

大麦虫卵主要利用产卵筛收集。在饲养盆上先放自纸,白纸上撒一薄层麸皮,再放置产卵筛。成虫有向下产卵的习性,产卵时产卵管穿过铁纱网孔,将卵产到纸上或纸与网问的饲料中。接卵纸一般每三天更换1次,产卵盛期或产卵适温季节最好每天更换1次,次序是先换接卵纸,再添加饲料。成虫产卵盛期后,部分雌成虫逐渐衰老死亡,剩余的雌成虫产卵量也显著下降,所以应适时淘汰,以免浪费饲料、人工和占用产卵盒。换接卵纸时,要将同一天收集的纸叠放在同一个幼虫盒(孵化箱)内,让卵自然孵化,7~10天即可全部孵出幼虫,然后将接卵纸逐一抽出抖掉幼虫,让其在孵化箱继续生长发育。

查看全部

应用与开发

科研材料

由于大麦虫容易饲养,许多学者利用大麦虫作为科研实验材料,用于生理生化的相关研究。例如幼虫和成虫在不同时期的运动机制,可研究神经元回路;利用钴镍填充神经元支配的背纵肌,研究成虫与幼虫的同源性;利用大麦虫和黄粉虫瞳孔机制的绝对灵敏度,研究深伪瞳红外反射测定;大麦虫的蛹和成虫的光感受器可用于感受器的研究,同时还有大麦虫的过敏反应、在寄生虫中的寄生情况、提取大麦虫的蛋白进行抗氧化的等研究。

营养饲料

大麦虫含有丰富的甲壳素和少量的虾红素,可作为名贵宠物的活饵料。

环保价值

大麦虫对薄、软、泡沫等塑料较为喜食,在环保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作用。

其他作用

大麦虫幼虫的油脂有很高的质量,可用于研究和开发;在培养基中加入大麦虫可提高秀菇的产量;大麦虫由于体积大,营养丰富,也可作为人工繁育其他昆虫的主要替代寄主和生产天敌昆虫。

查看全部

蜈蚣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跳蚤属于蚤目的完全变态类。俗称革子,跳蚤是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成虫通常生活在哺乳类动物…
  • 虻是分布在各地最能吸血的昆虫。最常见的是牛虻。长吻虻是重要天敌昆虫,成虫吸食蚜虫、叶蝉等昆虫的体液。…
  • 蚰蜒[scutiger],拼音。蚰蜒俗称“ 钱串子” ,“ 千足虫” ,有的地方称“ 香油虫” ,…
  • 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是节肢动物的一种,…
  • 竹节虫,竹节鞭,属有翅亚纲下的直翅总目,因身体修长而得名,有翅或无翅。体长而大,为中型或大型昆虫,…
  • 树蟋又名竹蛉、邯郸,属直翅目蟋蟀科鸣虫。其外观纤细修长,头小而翅宽,形似琵琶,也象蟋蟀,…
  • 鲎,音[hòu],sb,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肢口纲剑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鲎形似蟹,…
  • 燕尾凤蝶,学名金凤蝶,是凤蝶科节肢动物,分布于欧洲、非洲及美洲,成虫体长25~27mm,…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