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叶榕(学名:Ficus heteromorpha)为桑科榕属下的一个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红褐色,节短。叶多形花期4-5月,果期5-7月,榕果光滑。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北至陕西、湖北、河南,生于山谷、坡地及林中。秋季采摘果实、采收根或伞株,洗净,鲜刷或干燥可入药,也是重要的经济树种。
基本信息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红褐色,节短。叶多形,琴形、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长10-18厘米,宽2-7厘米,先端渐尖或为尾状,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表面略粗糙,背面有细小钟乳体,全缘或微波状,基生侧脉较短,侧脉6-15 对,红色;叶柄长1.5-6厘米,红色;托叶披针形,长约1厘米。榕果成对生短枝叶腋,稀单生,无总梗,球形或圆锥状球形,光滑,直径6-10毫米,成熟时紫黑色,顶生苞片脐状,基生苞片3枚,卵圆形,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中;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 4-5,匙形,雄蕊2-3;瘿花花被片5-6,子房光滑,花柱短;雌花花被片4-5,包围 子房,花柱侧生,柱头画笔状,被柔毛。瘦果光滑。花期4-5月,果期5-7月 。

生于山谷、坡地及林中 。

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北至陕西、湖北、河南 。

经济价值:茎皮纤维供造纸;榕果成熟可食或作果酱;叶可作猪饲料。
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果实、根或全株。
【采收季节】秋季采摘果实、采收根或伞株,洗净,鲜刷或干燥 。
【性味】甘、酸,温。
【功能】补血,下乳。
【主治】脾胃虚弱,缺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剂10~30g,炖肉吃,30~60g 。

山西省中条山区为分布的北界,是本省一稀有种。因为本种生态环境要求局限,使其分布范围狭小,个体数量较少,零散分布在沟谷落叶阔叶林下 。

保护价值:为亚热带第三纪残遗植物,对于植物系统演化、物种起源与发展、植物区系地理分析具有特殊意义。树皮含纤维素21%~51%,供造纸及人造棉;根入药有退热止痢和治牙痛的功效;果实可食。
保护对策:纳入蟒河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之列,在其生长地围栏设标加强保护;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可引种栽培。
保护级别:建议列为省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

大地草莓又叫洋莓、地莓、地果、红莓等,原产欧洲,…




黄葛树是桑科、榕属落叶乔木,有板根或支柱根,幼时附生。叶薄革质或皮纸质,卵状披针形至椭圆状卵形,…




金钱榕,学名叫圆叶橡皮树,桑科榕属多年生常绿乔木。金钱榕适应性强,是家庭养花或厅堂装饰摆放的常见花卉。…




竹叶榕为桑科榕属的植物。分布在越南、台湾岛、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湖南、浙江、海南、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160米至2,0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沟旁堤岸边,已由人工引种栽培。可药用,主治咳嗽胸痛;风湿骨痛;胎动不安;肾炎;乳痈;疮疖肿毒;跌打损伤。




垂叶榕是桑科榕属大乔木植物。树皮灰色,枝下垂;叶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拖叶披针形;花宽卵形、花丝短、窄钥形;花柱侧生、花被片短钥形;果球形或扁球形、光滑、熟时红或黄色。花期8-11月。垂叶榕因其叶片像提琴,故此得名垂叶榕、花叶榕等。垂叶榕原产于中国南方地区、泰国、印度及马来西亚一带。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耐热、耐旱;忌低温干燥环境,耐寒性较强,对土质要求不高,但需肥沃和排水良好。垂叶榕可采用播种,扦插、压条及嫁接的方法进行繁殖。垂叶榕的气根、树皮、叶芽、果实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凉血的作用,有很好的的药用价值。垂叶榕是十分有效的“空气净化器”,还可以吸收甲醛、甲苯等有害气体,净化浑浊空气。




黄毛榕是桑科榕属的植物。小乔木或灌木,高约4-10米,树皮灰褐色。叶互生,纸质,广卵形。榕果腋生,…




印度榕:乔木,高达20-30米,胸径25-40厘米;树皮灰白色,平滑。小枝粗壮。叶厚革质,长圆形至…




矮小天仙果,牛奶子树、天仙果。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红棕色。枝粗壮,近无毛,疏分枝。叶倒卵形,表面无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