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通泉草

通泉草,(学名:Mazus japonicus (Thunb.) O. Kuntze)别名:脓泡药、汤湿草、猪胡椒、野田菜、鹅肠草、绿蓝花、五瓣梅、猫脚迹、尖板猫儿草、黄瓜香;为通泉草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高3-30厘米,无毛或疏生短柔毛。总状花序生于茎、枝顶端,常在近基部即生花,伸长或上部成束状,通常3-20朵,花疏稀;花萼钟状;花冠白色、紫色或蓝色。蒴果球形;种子小而多数,黄色。花果期4-10月。

遍布全国,仅内蒙古、宁夏、青海及新疆未见标本。生海拔2500米以下的湿润的草坡、沟边、路旁及林缘。通泉草的全草可用于止痛,健胃,解毒消肿。

一年生草本,高3-30厘米,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主根伸长,垂直向下或短缩,须根纤细,多数,散生或簇生。

本种在体态上变化幅度很大,茎1-5支或有时更多,直立,上升或倾卧状上升,着地部分节上常能长出不定根,分枝多而披散,少不分枝。基生叶少到多数,有时成莲座状或早落,倒卵状匙形至卵状倒披针形,膜质至薄纸质,长2-6厘米,顶端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疏齿,基部楔形,下延成带翅的叶柄,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齿或基部有1-2片浅羽裂;茎生叶对生或互生,少数,与基生叶相似或几乎等大。

总状花序生于茎、枝顶端,常在近基部即生花,伸长或上部成束状,通常3-20朵,花疏稀;花梗在果期长达10毫米,上部的较短;花萼钟状,花期长约6毫米,果期多少增大,萼片与萼筒近等长,卵形,端急尖,脉不明显;花冠白色、紫色或蓝色,长约10毫米,上唇裂片卵状三角形,下唇中裂片较小,稍突出,倒卵圆形;子房无毛。蒴果球形;种子小而多数,黄色,种皮上有不规则的网纹。花果期4-10月。

生海拔2500米以下的湿润的草坡、沟边、路旁及林缘。 [1-2]

遍布全国,仅内蒙古、宁夏、青海及新疆未见标本。越南,苏联,朝鲜,日本(琉球),菲律宾也有。

1、通泉草匍茎变种

var. wangii(Li)Tsoong.

该变种与前一变种的区别为具明显的短距离匍匐上升的匍枝;花少数,3-7朵;植株较矮小;叶边缘近全缘。

产云南南部。生海拔1500-2500米的林间阴湿处。

2、通泉草多枝变种

var. delavayi(Bonati)Tsoong.

该变种与第一变种的区别为茎多数,常4支以上,并极多分枝;花序伸长,花多数,有花10-20朵,花梗较短。

产云南及四川西部。生海拔1200-2800米的路边及湿润草地。在印度半岛东部,西喜马拉雅地区也有分布。

3、通泉草大萼变种

var. macrocalyx(Bonati)Tsoong,

该变种与第一变种的区别为茎简单不分枝,几从基部生花;花萼在结果时增大约1倍以上,直径可达20毫米;基出叶柄较长,常与叶片等长或超过。

产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及台湾。生海拔1200-2800米的溪边、路旁、草坡。

4、通泉草(原变种)

var. japonicus

一年生草本,高3-30厘米,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主根伸长,垂直向下或短缩,须根纤细,多数,散生或簇生。本种在体态上变化幅度很大,茎1-5支或有时更多,直立,上升或倾卧状上升,着地部分节上常能长出不定根,分枝多而披散,少不分枝。基生叶少到多数,有时成莲座状或早落,倒卵状匙形至卵状倒披针形,膜质至薄纸质,长2-6厘米,顶端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疏齿,基部楔形,下延成带翅的叶柄,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齿或基部有1-2片浅羽裂;茎生叶对生或互生,少数,与基生叶相似或几乎等大。总状花序生于茎、枝顶端,常在近基部即生花,伸长或上部成束状,通常3-20朵,花疏稀;花梗在果期长达10毫米,上部的较短;花萼钟状,花期长约6毫米,果期多少增大,萼片与萼筒近等长,卵形,端急尖,脉不明显;花冠白色、紫色或蓝色,长约10毫米,上唇裂片卵状三角形,下唇中裂片较小,稍突出,倒卵圆形;子房无毛。蒴果球形;种子小而多数,黄色,种皮上有不规则的网纹。花果期4-10月。

遍布全国,仅内蒙古、宁夏、青海及新疆未见标本。越南,苏联,朝鲜,日本(琉球),菲律宾也有。生海拔2500米以下的湿润的草坡、沟边、路旁及林缘。

来源:玄参科通泉草属植物通泉草Mazus japonicus (Thunb.) O. Kuntze [M. rugosus Lour.],以全草入药。春夏秋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用部位:全草(绿兰花)

性味归经:苦,平。

功能主治:止痛,健胃,解毒。用于偏头痛,消化不良;外用治疔疮,脓疱疮,烫伤。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唇形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