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米碎花

米碎花(学名:Eurya chinensis R. Br.),山茶科灌木,高1-3米;嫩枝具2棱,黄绿色或黄褐色,小枝稍具2棱,灰褐色或浅褐色。叶薄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花1-4朵簇生于叶腋,萼片5,卵圆形或卵形;花瓣5,白色,倒卵形。果实圆球形,有时为卵圆形,成熟时紫黑色;种子肾形,稍扁,黑褐色。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6-7月。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等地区。多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灌丛路边或溪河沟谷灌丛中。该种根及全株可入药。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米碎花

别名:

矮婆茶 岗茶 …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侧膜胎座目

亚目:

山茶亚目

科:

山茶科

亚科:

厚皮香亚科

族:

杨桐族

属:

柃木属

亚属:

柃亚属

种:

米碎花

分布区域:

中国

形态特征

灌木,高1-3米,多分枝;茎皮灰褐色或褐色,平滑;嫩枝具2棱,黄绿色或黄褐色,被短柔毛,小枝稍具2棱,灰褐色或浅褐色,几无毛;顶芽披针形,密被黄褐色短柔毛。

叶薄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顶端钝而有微凹或略尖,偶有近圆形,基部楔形,边缘密生细锯齿,有时稍反卷,上面鲜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无毛或初时疏被短柔毛,后变无毛,中脉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侧脉6-8对,两面均不甚明显;叶柄长2-3毫米。

花1-4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约2毫米,无毛。雄花:小苞片2,细小,无毛;萼片5,卵圆形或卵形,长1.5-2毫米,顶端近圆形,无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长3-3.5毫米,无毛;雄蕊约15枚,花药不具分格,退化子房无毛。雌花的小苞片和萼片与雄花同,但较小;花瓣5,卵形,长2一2.5毫米,子房卵圆形,无毛,花柱长1.5-2毫米,顶端3裂。

果实圆球形,有时为卵圆形,成熟时紫黑色,直径3-4毫米;种子肾形,稍扁,黑褐色,有光泽,表面具细蜂窝状网纹。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6-7月。 [1-2]

(注:米碎花图册资料来源 )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多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灌丛路边或溪河沟谷灌丛中。

暖带树种。喜温暖、阴湿环境。对土壤要求酸性。萌蘖力强,耐修剪整形。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江西南部(安远、寻乌、全南、龙南、信丰)、福建与南沿海及西南部(福州、福清、永泰、连江、长乐、惠安、莆田、龙岩、连城、南靖、上杭、长汀)、台湾(台北、台中、台东、南投、高雄)、湖南南部(宜章)、广东、广西南部(南宁、邕宁、横县、上思、平南、桂林、柳州、武鸣、梧州、钦州)等地。模式标本采自广东省。


变种

光枝米碎花(变种)

var. glabra Hu et L. K. Ling in Act. Phytotax. Sin. 11: 314, 1966;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 491, 1983; 福建植物志3: 504, 1987; 广东植物志2: 175, 1991.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顶芽和嫩枝完全无毛。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6-7月。

星散分布于福建(福州、莆田)、广东(英德、连县、德庆、广州、惠阳)及四川(南川)等地;多生于低山丘陵阳坡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德庆。

查看全部

繁殖方法

用播种、扦插或分株繁殖。


主要价值

【别名】虾辣眼 、米碎仔、矮茶、岗茶

【来源】山茶科柃木属植物米碎花Eurya chinensis R. Brown,以根及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归经】甘、淡,微涩,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敛疮。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外用治烧烫伤,脓泡疮。 蛇虫咬伤;外伤出血。

【选方】治脓疱疮:米碎花五钱,金银花藤三钱。煨水服和外洗。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粉麻油调搽患处。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

在园林绿化中可作绿篱栽培,亦可植于建筑物周围或草坪、池畔、小径转角处,或用以点缀岩石园,富有生气。

查看全部

五列木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