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拉丁学名:Ursus maritimus (Phipps, 1774),是熊科熊属的一种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皮肤为黑色,由于毛发透明故外观上通常为白色,也有黄色等颜色,体型巨大,凶猛。
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奔跑时最快速度可达60km/h,是世界百米冠军的1.5倍。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北极的浮冰逐渐开始融化,北极熊昔日的家园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不久的未来很可能灭绝,需要人类的保护。
基本信息
北极熊是现今体型最大的陆上食肉动物,成年北极熊直立起来高达2.8米,肩高1.6米。雄性北极熊体重为300~800公斤,雌性为150~400公斤;在冬季来临前脂肪将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800公斤以上。熊掌可达25厘米宽,熊爪可超过10厘米,北极熊奔跑的时速可达40公里,还能在海里以时速10公里游97公里远。
北极熊头部相对棕熊来较长而脸小,耳小而圆,颈细长,足宽大,肢掌多毛,皮肤呈黑色,可从北极熊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看出皮肤的原貌,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这又是保暖的好方法。北极熊的毛是无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外观上通常为白色,但在夏季由于氧化可能会变成淡黄色、褐色或灰色。
北极熊的大脚掌使得它可以用前脚掌当”桨“,在水中游泳,而宽大的后脚掌则用于在冰面上和雪地里行走;嗅觉极其灵敏,可以捕捉到方圆1公里或冰雪下1米的气味;因大量进食鱼类,北极熊消化了大量的维他命A,并储存在其肝脏里,所以食用北极熊的肝脏会导致中毒。 [1-2]
北极熊的形象会出现在无数卡通片中,它们温顺、憨厚、可爱、忠诚,是人类的好伙伴。它们睡在冰川上的姿势就像一个三岁孩童抱着布娃娃入眠一样可爱。但是它们有时拍打头部表示的则是恐惧。
北极熊是北美最大的食肉动物,体重达1800磅,站起来能有10英尺。每年都会有20到90个人受到北极熊的攻击。它们没有天敌,但却可以把12英寸厚的密封罐撕开个4英寸左右的洞,就好像剥香蕉一样简单。
北极熊 北极熊是一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的动物,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
北极熊是非常出色的游泳健将,以至于曾被人认为是海洋动物。北极熊在它们的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约66.6%)是处于“静止”状态,例如睡觉、躺着休息,或者是守候猎物,剩下有29.1%的时间是在陆地或冰层上行走或游水,1.2%的时间在袭击猎物,最后剩下的时间基本是在享受美味。
有时候北极熊辛苦捕到的猎物会引来同类的窥伺,一般来说,如果不幸面对那些体型庞大的家伙,个头小些的北极熊会更倾向于溜之大吉,不过一个正在哺育幼子的母亲为了保护幼子,或是捍卫一家来之不易的口粮,有时也会和前来冒犯的大公熊拼上一拼。同时,北极熊是唯一主动攻击人类的熊,攻击大多发生在夜间。
北极熊在熊科动物家族中属于正牌的食肉动物,98.5%的食物都是肉类。它们主要捕食海豹,特别是环斑海豹,以及髯海豹、鞍纹海豹、冠海豹。除此之外,它们也捕捉海象、白鲸、海鸟、鱼类、小型哺乳动物,有时也会打扫腐肉。在夏季它们偶尔也会吃点浆果或者植物的根茎。在春末夏临之时,他们会到海边的地方来取冲上来海草补充身体所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物质。
和其他熊科动物不一样的是,它们不会把没吃完的食物藏起来等以后再吃,甚至享用完脂肪之后就扬长而去,要知道对它们而言,高热量的脂肪比肉更为重要,因为它们不仅需要维持保暖用的脂肪层,还需要为食物短缺的时候储存能量。
北极熊一般有两种捕猎模式,最常用的是“守株待兔”法。它们会事先在冰面上找到海豹的呼吸孔,然后极富耐力地在旁边等候几个小时。等到海豹一露头,它们就会发动突然袭击,并用尖利的爪钩将海豹从呼吸孔中拖上来。如果海豹在岸上,它们也会躲在海豹视线看不到的地方,然后蹑手蹑脚地爬过来发起猛攻。另外一种模式就是直接潜入冰面下,直到靠近岸上的海豹才发动进攻,这样的优点是直接截断了海豹的退路。吃饱喝足后,北极熊会细心清理毛发,把食物的残渣血迹都清除干净。
网络上有传言说:北极熊都是左撇子。
事实上,科学家们花了大量时间和北极熊共处,发现它们的前肢都非常灵活(它们“双手”并用)。这个传闻可能来自于人们发现北极熊很会使用左手,却忽视了它们右手做得也很好。
一般说来北极熊在每年的3.5月非常活跃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在严冬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几乎可以长时间不吃东西,此时它们寻找避风的地方卧地而睡。呼吸频率降低进入局部冬眠。
所谓局部冬眠,一方面是指它们并非如蛇等动物的冬眠,而是似睡非睡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可立即惊醒,应付变故。另外,北极熊只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吃不喝,而不是整个冬季。
科学家们也提出,北极熊可能也有局部夏眠,即在夏季浮冰最少的时期,北极熊很难觅食可能也会处于局部夏眠状态。根据之一是加拿大的北极熊专家曾于秋季在哈得孙湾抓到几头熊掌上长满长毛的北极熊。专家推测它们在夏季几乎没有觅食活动否则熊掌上不会长满长毛。
北极熊为一夫多妻制,在春天交配,即每年的3~5月,发情期约为3天,雄性和雌性的北极熊会短暂配对,其目的只是为了传宗接代而非永久结合。公熊们不仅要为争夺配偶而相互斗殴,即便面对心仪的单身女性,它们也要通过激烈打斗来向异性表达爱意。
妊娠期为195-265天,每胎通常为两只,偶有1、3或4只,幼崽的死亡率约为10~30%。刚出生的北极熊大约长30厘米,重700克,在出生时无人协助,双目紧闭,不过全身已经覆盖着柔软的毛发;1-2个月时,可以行走;出生3-4个月后,母熊便携子离开洞口,让其外出见世面,长见识,晚上领着它们回洞过夜;出生4-5个月后断奶,2-3岁后独立,在此期间,幼崽要学习捕食和如何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一旦长成,它们很少找同类做伴,整天风里来,雪里去,辗转于浮冰和陆地间,由于其特殊的摄食方式和相当大的食量(北极熊的胃可容纳50~70公斤的食物),因此它总是独来独往。
雌性北极熊不会在其婴儿年幼时离开其居住的洞穴,它们会留在洞穴里以转换其身体内储存的皮下脂肪来分泌乳液来喂哺其婴儿及为自己提供需要的营养。雄性和雌性均为5-6岁性成熟。寿命为25-30年。 [1-2] [4-5]
幼仔
幼仔
幼仔
幼仔
母子
母子
加拿大(马尼托巴的拉布拉多,纽芬兰,努安大略,魁北克)、格陵兰岛、挪威、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
北极熊并非对人类没有危害,但是不限制的打猎、捕杀,会使北极熊受到威胁。北极熊面临的威胁主要有污染,偷猎和工业活动的干扰。
虽然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公认的,即使是轻微的气候变化也可能对北极熊的海冰栖息地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如果北极的冰山继续融化,北极熊可能不能再在洞穴里生活,这会影响北极熊及其幼崽的生存。巢穴的顶部及四壁不够厚,巢穴也许会倒塌,也会杀害海豹,减少北极熊的食物来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也对北极熊产生威胁。对有机氯农药的积累研究显示,北极熊作为顶级掠食者,体内有积累这些化合物的危险,包括神经系统,生殖和免疫功能。
生活在世界上的野生北极熊大约有2万多只,数量相对稳定。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国就颁布过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猎北极熊。而到了1973年,北极圈内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和前苏联更进一步签署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公约除了限制捕杀和贸易以外,还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其栖息地以及合作研究的条款。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图册来源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
马来熊为食肉目马来熊属下的一种小型熊类动物。是现存体型最小的熊,体长110-150厘米,体重27-75千克。全身黑色,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与耳等长;趾指基部连有短蹼。胸通常点缀着一块显眼的“U“型斑纹,斑纹呈浅棕黄或黄白色。舌很长,适于舔食白蚁。爪钩呈镰刀形,善于攀爬。马来熊是唯一不冬眠的熊亚科动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在中国云南绿春以及西藏芒康有少量分布。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性孤独,白天在树上休息,夜间活动,行动敏捷,善攀援。胆小,怕冷但不冬眠。杂食性,吃树叶、果实、蜂蜜、昆虫及小动物。约3岁性成熟,妊娠期7-8个月,每胎1-2仔。平均寿命约24年。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柯莫德熊:也称白灵熊,是美洲黑熊的一个亚种,体重在70~135千克之间, 但最大的个体达到290千克,肩高100~ 120厘米。雄性较大。该亚种的大多数皮毛是全黑的,种群中有10%的个体皮毛呈白色,它们中也可能会出现奶油色、橙色、金色或灰色的。种群中有10%的个体皮毛呈白色,为隐性遗传。该亚种的白色毛皮不是因为白化症,在血缘上也接近美洲黑熊而非北极熊。其白色毛皮是由于该物种基因池所特有的隐性基因所造成。主要分布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岸温带雨林带的大公主岛、科里布岛。食物以溪流中丰富的鲑鱼国主,也喜欢各类浆果等食物。在冬季,它们也和其他熊一样进入冬眠。柯莫德熊因其罕见而受到加拿大法律的严格保护,禁止猎杀。柯莫德熊在当地的印第安神话中有重要的地位。而“柯莫德熊”之名则纪念第一次研究此物种起源的动物学家,弗朗西斯克·柯莫德。
北美灰熊:是哺乳纲、熊科的棕熊的亚种之一,雌性体重为134-193千克,雄性体重为194-325千克.平均身长为250厘米,平均肩宽为102厘米,后脚脚掌平均长度为28厘米。雄性灰熊后肢站立高度可达2.5米,雌性平均比雄性小38%。被毛粗密,冬季可达10厘米。头大而圆,体形健硕,肩背隆起。在棕熊的背部有一块鼓起来的肌肉,当它们挖洞时,那块肌肉便给予棕熊前肢的力量。熊掌粗壮有力,短尾巴。后肢的力量比前肢更大。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食性较杂,植物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喜吃蜜,动物包括蚂蚁、蚁卵、昆虫、啮齿类、有蹄类、鱼和腐肉等。冬眠,在冬眠时体温、心跳和排毒系统都会停止运作,以减少热量及钙质的流失,防止失温及骨质疏松。奔跑时速度可达56公里/时。冬眠期间产仔,每胎平均2仔,春季雌熊常带小熊在林中玩耍。分布于北美大平原。
灰熊被列为棕熊的亚种,是继北极熊和科迪亚克棕熊之后,体型最大的熊类。雄性体长170~280厘米,体…
眼镜熊:是食肉目、熊科、眼镜熊属的动物。也叫安第斯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类。眼镜熊体长120-200…
亚洲黑熊共有7个亚种。雌性体长110-150厘米,雄性体长120-189厘米;尾长小于12厘米;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