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白蔹

白蔹,又名山地瓜、野红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可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白蔹

别名:

山地瓜、野红薯…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鼠李目

科:

葡萄科

属:

蛇葡萄属

种:

白蔹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北、东…

归经:

归心、胃经。

形态特征

落叶攀援木质藤本,长约1m。块根粗壮,肉质,卵形、长圆形或长纺锤形,深棕褐色,数个相聚。茎多分枝,幼枝带淡紫色,光滑,有细条纹;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5cm,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细毛;叶片长6-10cm,宽7-12cm;小叶3-5,羽状分裂或羽状缺刻,裂片卵形至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深锯齿或缺刻,中间裂片最长,两侧的较小,中轴有闲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

聚伞花序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3-8cm,细长,常缠绕;花小,黄绿色;花萼5浅裂;花瓣、雄蕊各5;花盘边缘稍分裂。

浆果球形,径约6mm,熟时白色或蓝色,有针孔状凹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生山坡地边、灌丛或草地,海拔100-900米。


分布范围

产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日本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药材概述

白蔹出自《本经》。陶弘景:白蔹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唐本草》:白蔹,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殊不如白芷。《本草图经》:白蔹,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濠州有一种赤蔹,功用与白蔹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耳。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

主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煎汤,1~3钱。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 的干燥块根。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晒干。

注意: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药理作用

1、抑制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00mg/kg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2、辅助镇痛作用

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著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3、抗癌作用

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临床应用

1.治疗外科炎症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

2.治疗扭挫伤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3.小偏方

取白蔹适量研末,每次取适量,用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或白酒)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

每日1次,以愈为度。

本方对疖、痈、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

共观察31例,一般经治2~3天可愈。

临床报道

1. 治疗细菌性痢疾 白蔹块根晒干或焙干,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3g,每次6粒,日服3次.急性菌痢3天为1疗程,慢性菌痢5天为1疗程.治疗140例,急性者116例,痊愈106例,好转6例,无效4例;慢性者24例,痊愈 17例,好转5例,无效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6⑻:500】

2. 治疗化脓性皮肤病 白蔹块根90g(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去皮研细末,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 次,至愈.治疗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31例,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在炎症初期,脓肿未形成前敷药,效果更佳.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者加用抗生素.【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 1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692】

3. 治疗手足皲裂 白蔹、白芨各30g,大黄50g(焙黄)研粉,冰片3g,研极细粉,和匀过筛,加蜂蜜调成稠糊状.将患处洗净拭干后涂敷药膏,每日3~5次,以愈为度.治疗55例,痊愈44例,好转8例,无效3例.轻者3~5天见效,重者7~10天痊愈.【黑龙江中医药 1985;⑹:48】

白蔹散(《圣济总录》)治疗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30g。上5味,捣罗为散。先以绵试脓干,用药2g,绵裹塞耳中。方中白蔹清热解毒,散结,为君药。

白蔹散(《太平圣惠方》)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15g。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处,干即易之。方中白蔹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为君药。

白蔹汤(《圣济总录》)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90g,阿胶60g(炙令燥)。上2味,粗捣筛,每服4g,酒水共1盏,入生地黄汁2合,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0.3g同煎亦得。中白蔹清热解毒,止痛,生肌,为君药。

实用选方

1.治痈肿:一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二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普济方》白蔹散)

2、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白蔹

3、治聤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白蔹散)

4、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锉),踯躅花一两(酒拌炒令干)。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白蔹散)

5、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仁斋直指方》白蔹散)

6、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蔹散)

7、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8、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捣烂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9、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备急方》)

10、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白蔹汤)

用药禁忌

1.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2、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3.《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反乌头。

4.《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5.《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用分根和扦插繁殖。

分根繁殖:在春季植株未萌芽前,将植株挖出,每株分出带芽的根3-4个,按行珠距40cm×40cm开穴栽种,每穴栽1个带芽的根,覆土,将周围压实浇水,约20d左右出苗。

扦插繁殖:在7月进行,截取枝条,每段插穗上留3-4个节,按行株距15cm×15cm斜插于土中2-3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除注意中耕除草外,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高30cm左右时应搭架缚蔓以利于攀援生长。每年应剪去枯枝和徒长枝,每株留4-5枝即可。每年春季返青前,施堆肥、厩肥等并培土。

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气微,味甘。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查看全部

鉴别方法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2-6列木栓细胞,有时脱落。韧皮部射线宽广,韧皮束呈窄条状,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稀疏排列,周围有木纤维及木化薄壁细胞。薄壁组织中散有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薄墨细胞内充满淀粉粒,有的内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淡红棕色。

① 淀粉粒单粒棍棒形、长圆形、长卵形、肾形、扁三角形或菱形,有的两端尖,直径3-13(-26)μm长至25(-43)μm,脐点、层纹不明显;复粒少数。

②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长86-169μm。

③粘液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长108-224μm,直径66-91μm,内含淡黄色粘液质,有的含针晶束。

④草酸钙簇晶直径25-78μm,棱角宽大,有的似方晶。

⑤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5-60(-83)μm,具缘纹孔排列成梯状或网状,纹孔口线形。

⑥木薄壁细胞长方形壁稍厚,连珠状,单纹孔形状大小不一。此外,有石细胞、木纤维及木栓细胞。

化学成分

块根含粘质和淀粉,酒石酸(tart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延胡索酸(fumaric acid),胡萝卜甙(daucosterol)。叶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

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1,2,3,6- 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3,6-tetr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1,2,3,4,6-五- 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二没食子酸(digallic acid),1,4,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4,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4,6-三-O-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甙(2,4,6-tri-O- galloyl-D-glucopyranoside),2,3,4,6-四-O-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甙(2,3,4,6-tetra-O-galloyl-D-glucopyranoside),6-O-二没食子酰基-1,2,3-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6-O-digal-loyl-1,2,3-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a-L-鼠李糖甙(quercetin-3-O-a-L-rhamnoside),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a-L-鼠李糖甙[quercetin-3-O-(2-O-galloyl)-a-L-rhamnoside]

查看全部

药理作用

1.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00mg/kg显着抑制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2.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着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3.抗癌作用: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查看全部

葡萄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长叶冻绿 Miq.)是鼠李科裸芽鼠李属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7米;幼枝带红色,被毛,后脱落,…
  • 三叶地锦 Planch.)为葡萄科地锦属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嫩时被疏柔毛,以后脱落几无毛。卷须总…
  • 鼠矢枣,中药名。为鼠李科植物猫乳Rhamn…
  • 葡萄为葡萄科葡萄属木质藤本植物,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或被稀疏柔毛,叶卵圆形,圆锥花序密集或疏散,…
  • 马甲子 Poir.)是鼠李科马甲子属灌木。小枝褐色或深褐色,被短柔毛,稀近无毛;叶互生,纸质,…
  • 火筒树 Merr.)是葡萄科火筒树属植物,别名 祖公柴、五指枫。直立灌木,被子植物,…
  • 冻绿是鼠李科鼠李属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米;幼枝无毛,小枝褐色或紫红色,叶纸质,叶片对生或近对生,…
  • 乌蔹莓 Raf.)是葡萄科、乌蔹莓属植物,草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或微被疏柔毛。…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