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脊竹蝗,Ceracris nigricornis Walker,是直翅目网翅蝗科竹蝗属的一种昆虫。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成虫 翠绿或暗绿色。危害刚竹、毛竹、淡竹等竹类,是竹类的最大害虫,在食料缺乏时,还可危害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成、若虫食害叶片,被害竹叶成纯齿状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竹林一片火烧状,被害新竹常枯死。
基本信息
成虫
翠绿或暗绿色。雌虫体长32-37mm,平均34mm;雄虫为15.5-17mm。额顶突出如三角形,由头顶至胸背板以及延伸至两前翅的前缘中域均为翠绿色,这是与黄脊竹蝗的最大区别。自头顶两侧至前胸两侧板,以及延伸至两前翅的前缘中域内外缘边,均为黑褐色。静止时,两侧面似各镶了一个三角形的黑褐色边纹。额与前胸粗布刻点,后腿外侧在青灰色亚端环之次,一般有明显黑色狭条。翅长过腹。雌虫翅长23-29mm;雄虫19.5-23mm。腹部背面紫黑色,腹面黄色。
卵
长5-7mm,宽1.2-2mm,淡黄褐色,长椭圆形。卵成块产下,卵块长14-18mm,宽5-7mm,圆筒形,卵粒在卵块中呈斜状排列,卵间有海绵状胶质物粘着。
若虫
又称跳蝻,体长9-31mm,刚孵化时胸腹背面黄白色,没有黑色斑纹,身体黄白与黄褐相间,色泽比较单纯,这是它与黄脊竹蝗跳蝻的最大区别。但头顶尖锐,额顶三角形突出,触角直而向上,在这一点上又与一般竹蝗有明显区别。鞭状触角16-20节,黄褐色,长5-15mm。2龄后的跳蝻翅芽显而易见。
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于4月下旬开始孵化,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6月下旬为孵化末期,成虫于7月中旬开始羽化,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8月上旬为羽化末期。8月下旬开始交尾,9月上、中旬为交尾盛期,10月上旬大部分已交尾。10月上旬开始产卵,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产卵盛期,11月下旬为产卵末期。10月中旬有少数成虫死亡,11月下旬达死亡盛期,12月中旬已很少见到。
青脊竹蝗多栖息于林缘杂草或道路两旁的禾本科植物上,比较喜光,因此在路旁为最多,很少栖息于竹林阴湿地,因此大毛竹上很少发现。由于青脊竹蝗亦有嗜好人粪尿及其他带腐臭咸味的东西,所以在蕉芋园地上亦多发现。青脊竹蝗的发育期比黄脊竹蝗稍长,其活动和耐高温、抗严寒的能力都较强。天气变冷,气温降至3℃时,成虫大多不食不动,状似昏迷麻醉,甚至会冻死。当气温升至11-15℃时,处于休眠状态的成虫逐渐活动。雌性成虫多选择杂草而灌木较少,土壤松实适宜,坡度较小、地势平坦、向阳山腰、斜坡空地或道路两旁,以及荒圃地上进行交尾产卵。雌虫交尾后经15-25日产卵。卵产在土中,入土深度3cm左右。
(1)人工挖卵。竹蝗产卵集中,可于11月份发动群众至产卵多的地点挖卵块。
(2)跳蝻出土10天内,于早上露水未干前用敌百虫粉喷撒,每1,000㎡用2~3kg;或用敌敌畏80%乳剂 1,000~2,000倍液喷射;或用闹羊花1kg加水200kg煮沸,当药液呈红褐色时取出过滤成母液,再将母液稀释成500倍液喷射。
(3)在跳蝻上竹时,对密度较大的竹林,用敌敌畏烟剂熏杀,每1,000㎡用1kg。或以3%敌百虫粉或2. 5%甲基1605粉,2~3kg喷撒;或在露水干后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或50%甲胺磷1,000~1,500倍液或 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喷雾;也可用杀虫净油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4)释放白僵菌,使初生的跳蛹感染白僵菌而死亡。
(5)诱杀。用 100kg尿中加人2~3kg5%敌百虫粉拌匀,再用稻草浸透,在竹林中放数堆诱杀,效果较好。
(6)闹红花0.5kg,加清水10kg,至红褐色时,过滤成母液。每千克母液用清水稀释500倍后,用以喷杀跳蝻或成虫。
它喜食南瓜、丝瓜的花瓣,由于它也吃桑叶、柿树叶、核桃树叶、杨树叶等,但也吃其他昆虫,所以有一定的危…
学名 Teleogryllus emma 属直翅目,蟋蟀科。异名 Gryllusmitratus Burmeister.分布在全国各地。雄体长22—24mm,雌23—25mm,体黑褐色大型,头顶黑色,复眼四周、面部橙黄色,从头背观两复眼内方的橙黄纹“八”字形。前胸背板黑褐色,1对羊角形深褐色斑纹隐约可见,侧片背半部深色,前下角橙黄色;中胸腹板后缘中央具小切口。雄前翅黑褐色具油光,长达尾端,发音镜近长方形,前缘脉近直线略弯,镜内1弧形横脉把镜室1分为2,端网区有数条纵脉与小横脉相间成小室。4条斜脉,前2条短小,亚前缘脉具6条分枝。后翅发达如长尾盖满腹端。后足胫节背方具5—6对长刺,6个端距,财节3节,基节长于端节和中节,基节末端有长距1对,内距长。雌前翅长达腹端,后翅发达伸出腹端如长尾。产卵管长于后足股节。年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4—5月孵化为若虫,经6次脱皮,于5月下—8月陆续羽化为成虫,9—10月进入交配产卵期,交尾后2—6日产卵,卵散产在杂草丛、田埂或坟地,深2cm,雌虫共产卵34—114粒,成虫和若虫昼间隐蔽,夜间活动,觅食、交尾。成虫有趋光性。
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 ,锥头蝗科负蝗属的一种昆虫。
突灶螽又称灶马,川东民间和福建龙岩客家一带叫“灶鸡子”。属于直翅目穴螽科。此昆虫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该虫无翅,靠腿部摩擦发声。本物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保护级别:无危。
日本似织螽一种昆虫,体中等。头顶显著短、狭,侧面观近水平,稍波状。复眼圆形,突出。前胸背板前后缘微凹,自中部向后扩宽;缺侧隆线;侧片下缘向后强倾斜,无肩凹。前胸腹板具1对刺;前足基节具1大刺;前足股节内侧膝叶端部尖锐,外侧膝叶端部钝圆,腹面内侧具4一6个刺,外侧具些许微刺;前足胫节内外两侧听器均为裂缝状,腹面具6对长距,由基部向端部渐。一般分布在湖北,湖南,福建,广西,河南,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重庆,四川,贵州;日本。
蝼蛄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昆虫的总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地拉蛄,天蝼,土狗等,是药用昆虫。我国大陆上常见的分布较广的蝼蛄有5种,分别是华北蝼蛄、东方蝼蛄、金秀蝼蛄、河南蝼蛄和台湾蝼蛄。一般入药的主要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药用通常为蝼蛄科昆虫蝼蛄的干燥成虫和大个若虫全体。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方各地,东方蝼蛄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危害较重。台湾蝼蛄发生于台湾、广东、广西。普通蝼蛄仅分布在新疆。
暗褐蝈螽又名“吱拉子”,属直翅目螽斯科。外形与优雅蝈螽相似,但比其小。翅膀超长,超过身体。雌性略大…
青脊竹蝗,Ceracris nigricornis Walker,是直翅目网翅蝗科竹蝗属的一种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