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艾(学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

分布于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分布广,在中国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中国。日本有栽培。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晒干粉碎成艾蒿粉,还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族:

春黄菊族

亚族:

菊亚族

属:

蒿属

亚属:

蒿亚属

组:

艾组

种:

命名者及年代:

系:

真艾系

植物别称

艾蒿(《尔雅》、《本草纲目》),白蒿[神农本草经(部分)、本草纲目(部分)],冰台(尔雅),医草(名医别录),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蕲艾(本草纲目),阿及艾(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家艾、艾叶、陈艾(中药俗称),大叶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绒、艾蓬(江苏、江西、上海),五月艾(福建、广东、四川),黄草(台湾),野艾(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白陈艾、家陈艾(四川),红艾、火艾(云南),“恰尔古斯-苏伊加”、“荽哈”(蒙语名),“黑阴威”(瑶族土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0.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8厘米,宽4-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0.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 艾极易繁衍生长,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潮湿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区,生长繁盛期24-30℃,气温高于30℃时,茎杆易老化、抽枝、病虫害加重;冬季低温小于-3℃时,当年生宿根生长不好。


分布范围

分布于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分布广,在中国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中国。日本有栽培。 艾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应于早春播种,3-4月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行距40-50厘米,播种后覆土不宜太厚,以0.5厘米为宜或以盖严种子为度。苗高10-15厘米时,按株距20-30厘米定苗。

艾分蘖能力强,一般1株艾一年能分蘖成几株至几十株,可以作为分株繁殖的材料。因此,生产上大部分采用分株繁殖的方式,该方式也是人工栽培的主要繁殖方式。每年3-4月,由根茎生长出的幼苗高15-20厘米时,在土壤湿润时,最好是雨后或浇水后,挖取艾全株按照行株距45厘米×30厘米种植,栽培后2-3天若无降水要滴水保墒。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艾适生性强,喜阳光、耐干旱、较耐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土壤为佳,肥沃、松润、排水良好的砂壤及黏壤土生长良好。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应选择丘陵等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进行合理布局,坡地和平地均可种植,也可以在房前屋后、田间边角地种植。但是作为食药用的艾,栽培中除了要获得较高的产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艾原料的质量安全及其药效。因此,种植地块周边空气应洁净无扬尘,附近无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水污染,空气质量应符合国标GB 3059—2012的规定。

地块选好后,先进行深耕,耕深30厘米以上。深耕土地不仅可疏松土壤,提高土壤温度和保墒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耕质土下积淀的氮、磷、钾元素;同时,也起到部分除草作用,使当年的草籽基本上全部深埋,可除掉翌年50%左右的杂草。关键是将往年未分解的非艾专用除草剂深埋于地下,解除其对艾生长的影响。深耕时墒情过大,应适当进行晾(晒)垡,防止旋耙时耙不碎,出现过大的明垡和过多死垡,影响种植。

有农家肥的,可结合犁耙整地一次性施足腐熟有机农家肥30-45吨/公顷;或用腐熟的稀人畜粪撒一层作底肥。无农家肥的,可选用颗粒状艾专用有机肥,在深耕后、旋耙前,均匀撒施750千克/公顷左右。用作艾有机肥的有效元素含量指标:有机氮磷钾含量20%以上,氨基酸类含量超过20%,有机质超过20%,腐植酸大于5%,硫元素含量大于10%,不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泥土耙碎后,开始整畦(厢)。畦(厢)宽5米左右(视地块情况而定),便于人工除草和机械作业。每2畦(厢)间开一浅沟,沟深2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便于防涝排水。每畦(厢)中间高、两边低(呈龟背形),高低差不超过1.5厘米,便于排溉。地块四周宜开好排水沟,沟深50厘米左右、宽60厘米以上,便于旱时灌溉、涝时排水。整地后,喷洒1次艾专用除草剂(遇水分解),对杂草进行封闭杀灭,10-15天后即可栽苗。

普通种植行株距为 45厘米×30厘米(7.5万株/公顷);密植行株距为45厘米×15厘米(15万株/公顷);合理密植行株距则为45厘米×20厘米(10.5万株/公顷)。每穴1株。在黏性较大的黄土地或黑土地上,种植深度5-8厘米左右;砂土地或麻骨石地种植深度以8-10厘米为宜。

艾种植时也可以半机械化作业。一人驾驶拖拉机带犁开沟,一人摆苗,一人撒艾专用有机肥(施有底肥的,可以不用再撒肥)。第一犁摆艾苗,注意犁开沟的间隔和深度、摆苗的间隔和深度;第二犁撒艾专用有机肥,开沟深15-20厘米,使翻出的土刚好埯住第一犁的艾苗根;第三犁按第一犁标准执行,第三犁翻出的土刚好埯住第二犁的有机肥,依此类推,直至栽植完成。结束后应检查有无露根现象,若有,及时用土封掩。

中耕与除草:开春后,当日平均气温达到9-10℃时,艾根芽刚刚萌发而未出地面时(及时拨开地表观察),保持一定的墒情,用喷雾机全覆盖喷一次艾专用除草剂封闭,切忌有空白遗漏。待艾苗长出后,若仍有杂草,则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各中耕除草1次,要求中耕均匀,深度不得大于10厘米,艾根部杂草需人工拔除。第1茬收割后,对仍有杂草的地块,用小喷头喷雾器,对艾空隙间的杂草进行喷杀,防止喷溅到艾根部;第2茬艾芽萌发后,仍有少量杂草的,进行人工除草。除草剂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严禁不经技术指导,私自选用除草剂。紧邻地块其他农作物施用双子叶或菊科除草剂时,严禁喷溅到艾上。每茬收割后,地上仍有杂草,特别是带有草籽的杂草,应及时收集,并堆集在地头焚烧,严禁草籽落入田间。

追肥:每茬苗期,最好苗高30厘米左右时,选在雨天沿行撒匀艾专用提苗肥60-90千克/公顷,若是晴天则用水溶化蔸施(浓度0.5%以内)或叶面喷施;遇到湿润天气,追肥也可与中耕松土一起进行,先撒艾专用肥,再松土,松土深度10厘米。化肥催苗仅适合第1年栽种的第1茬,以后各生长期(即二季、三季等)不得使用化肥,否则影响有效成分的积累,降低艾品质。

灌溉:艾适应性强,且在种植之前已将畦(厢)面整成龟背形,有相应的排水沟,及时做好雨天、雨后的清沟排水工作,以防积水造成渍害。干旱季节,苗高80厘米以下时进行叶面喷灌;苗高80厘米以上则全园漫灌。

艾叶第1茬收获期为6月初,于晴天及时收割,割取地上带有叶片的茎枝,并进行茎叶分离,摊晒在太阳下晒干,或者低温烘干,打包存放。7月中上旬,选择晴好天气收获第2茬,下霜前后收取第3茬,并进行田间冬季管理。

查看全部

主要价值

药用: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

经济: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 艾晒干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优质饲料添加剂。还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食用: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查看全部

植物文化

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

艾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药,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人们不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又运用其为自己解除病痛,同时又以艾的温馨,让人们赏心悦目地细细品尝着它的滋味。

据说艾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端午时值仲夏,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这时人们就要采集艾,用艾来驱毒辟邪。据晋代《风土志》记载,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就把艾草扎成人形,或编织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挂艾草然后再用艾草贴上去,这样编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称为“艾虎”。妇女们则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则将“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在这天,人们还把采摘的艾叶和糯米一起制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后可“攘病保安康”。南朝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初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

此外,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间认为艾草还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节贴“午时联”,曾这样写道: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寄托着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痛恨贪官污吏的美好愿望。

查看全部

食物营养成分

蒿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尼泊尔香青 Hand.Mazz.)是菊科香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 银胶菊,菊科银胶菊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多分枝,被柔毛;茎下部和中部叶二回羽状深裂,卵形或椭圆形,…
  • 屋根草是菊科还阳参属植物,茎直立,高30-90厘米,叶柄长5-10厘米,宽0.5-1厘米,冠毛白色,…
  • 水飞蓟 Gaertn.),菊科水飞蓟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且多分枝,具棱条;叶子大,…
  • 波斯菊,别名:大波斯菊、秋英。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纺锤状,多须根,或近茎基部有不定根。…
  • 大滨菊 DC.)是菊科,滨菊属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7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茎直立,被长毛,…
  • 蛇鞭菊 Willd.)是菊科蛇鞭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地下块茎,基部膨大呈扁球形,地上茎直立,…
  • 微甘菊: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或灌木状攀缘藤本,平滑至具多柔毛;茎圆柱状,有时管状,具棱;叶薄,…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