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亚马逊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外表帅气。体长依照不同亚种分别为30到34厘米,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善仿其它鸟声和人语言。羽毛艳丽,具粉绒羽。晚成雏。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巴哈马,开曼群岛和古巴。列为《华盛顿公约》保护级别附录一,…
蓝八色鸫是雀形目八色鸫科的鸟类,体长约24厘米,体重109克左右。体型圆胖,尾短,腿长。羽色鲜艳,头顶两侧橘黄色的宽带延伸至颈背,宽宽的过眼纹黑色,脸颊皮黄,髭纹黑,尾亮蓝色。雌鸟较雄鸟色暗,但下体的白色仍清楚可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在海拔70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的林下荫湿处或沟谷林旁的灌丛间及地面上奔跑, 活动觅食,食性以甲虫等昆虫为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南的不丹,印度东北部阿萨姆东部,缅甸,中南半岛地区的越南南部,老挝东北部、中部,泰国,…
红脚隼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隼科、隼属动物,又叫青燕子、青鹰、红腿鹞子、蚂蚱鹰 等,是小型猛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它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单程为13 000-16 000公里。
绿孔雀是鸡形目雉科孔雀属鸟类,别名:孔雀、越鸟、爪哇绿孔雀。雄性绿孔雀全身呈翠绿色,并反紫铜色光。头顶有一簇直立的冠羽,尾上复羽发达的约长1米,每羽端部有一个蓝色和翠绿色镶嵌的眼状斑,羽枝松散成“尾屏”极为华丽;雌绿孔雀与雄绿孔雀相似,但无尾屏。眼周裸露皮肤浅蓝色,颊部肉垂呈鲜黄色。绿孔雀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中南半岛和爪哇岛,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西南部,野生数量稀少。栖息于亚热带至热带的低山疏林,常一雄数雌带数个亚成鸟组成小群活动。善奔走,不善飞行,行走时一步一点头状。杂食性,食用热带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兼食昆虫和农作物。繁殖期在3—6月,雄鸟求偶时展开尾屏面向雌鸟炫耀。…
燕隼:是隼科、隼属的鸟类。体长约36厘米,体重140-340克。体形比猎隼、游隼等都小,为小型猛禽,雌鸟比雄鸟稍大;头部和颈后主要为灰黑色,颈后有一乳白色领斑;上体其余部分羽毛灰色,尾部稍淡,都具有黑褐色羽干斑;下体为棕褐色,胸部、腹部和两胁密缀有黑褐色纵纹;肛周以下至两腿羽为绣红色,有时稍杂有黑纹。多见于林地或栽培地区的丛树间,大多数个体都具迁徙性。常在飞行时捕捉昆虫或小鸟;主要以麻雀、山雀等雀形目小鸟为食,也吃昆虫。繁殖于欧洲、非洲西北部、俄罗斯等,越冬于日本、印度、老挝、缅甸等地。在中国,遍布东部地区,在黄河、长江流域为夏候鸟,…
锦鸡是鸡形目雉科锦鸡属鸟类动物。锦鸡是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的统称,雄鸟的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羽冠紫红色,后颈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缘,下背棕色,腰朱红色;飞羽暗褐色,尾羽长,有黑白相间的云状斑纹,腹部白色,嘴和脚蓝灰色;雌鸟上体及尾大部分为棕褐色,缀满黑斑;胸部棕色,具黑斑。锦鸡以其体纹灿烂如锦,故名。锦鸡分布于中国青海西南部、甘肃和陕西南部、四川、湖北、湖南及广西等地,主要栖息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落叶林及林间灌木林中,有时也见于稀树灌丛、草地及农田。锦鸡生性胆小,受惊易奔跑、窜跳,除雌鸡产蛋、孵化、育雏以外,夜间均栖息在树上,白天下到地面觅食,饱食后多在树枝上理羽、休息,…
猕猴:体长51-63厘米。是典型的猕猴属动物,主要特征是尾短,具颊囊。躯体粗壮,平均体长约50厘米,它们的前肢与后肢大约同样长,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抓握东西灵活,前额低,有一突起的棱。头部呈棕色,背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栖息广泛,草原、沼泽各类森林。主要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成十余只乃至数百只大群。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各种昆虫,捕食其它小动物。相互之间联系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或手势,互相之间梳毛也是一项重要社交活动。猕猴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常被用于进行各种医学试验。…
鸮鹦鹉:是鹦鹉科、鸮鹦鹉属的鸟类。新西兰人叫“kakapo”,这是当地的毛利语,kaka即“鹦鹉”,po的意思是“夜”。中文翻译成鸮鹦鹉颇为神似,因为鸮鹦鹉的脸盘的确酷似夜间活动的猫头鹰。是一种夜行性鹦鹉,全身披上黄绿色的细点,是新西兰的特有种。体长59-64厘米,体重2-4千克。有一对相对短的翅膀,并缺少了鸟类控制飞行肌肉的龙骨,不能飞,它面上有鸮形目独有的面盘羽毛排列,有独特的感受器“羽须”,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脚,翅膀及相对地短的尾巴。它的不同习性使它成为一种相当独特的品种-它是世上唯一一种不会飞行的鹦鹉,体型冠绝同类。夜行性、草食性,表现出两性异形的身体结构,基础代谢率缓慢,…
红腰鹦鹉是属于鹦鹉科的一种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主要是绿色,特征是尾部有一块红斑。成熟的雄鸟颜色较明亮,红色部分也较鲜艳,而雌鸟的体色则较黯淡。
麋鹿是鹿科、麋鹿属唯一的鹿类动物。因为它头脸狭长像马、角像鹿又与其它鹿略有不同、蹄子宽大像牛、尾细长像驴,因此又名四不像。它的角形独特,形状与其它鹿的犄角正好相反,前杈再分小杈,而后杈几乎不分叉。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非常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麋鹿喜好沼泽湿地生境,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夏季求偶发情,比其它大多数鹿类都早一个季度。麋鹿曾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最后的麋鹿种群残存于长江中下游湿地。元朝时,为了供游猎,…
红脚隼为隼形目,隼科、隼属动物,又叫青燕子、青鹰、红腿鹞子、蚂蚱鹰等,是小型猛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它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
红腹角雉属于鸡形目雉科,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
中华鲟:是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
白胸八色鸫
游隼yóu sǔn:是隼科、隼属的中型猛禽,共有18个亚种。体长41-50厘米。翅长而尖,眼周黄色,颊有一粗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头至后颈灰黑色,其余上体蓝灰色,尾具数条黑色横带。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分布遍布于世界各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安哥拉的国鸟。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2019年版附录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