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白对虾

别名:

白肢虾

科:

对虾科

分布区域:

秘鲁北部至墨西…

南美白对虾简介

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又称白肢虾(white-legshrimp)、白对虾(whiteshrimp),以前翻译为万氏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

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它具有生活力强、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长迅速、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

1、分类地位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Boone,1931),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Litopenaeus亚属。

2、主要形态特征外形与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酷似。成体最长可达23cm,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全

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垩状,故有白肢虾之称。额角尖端的长度不超出第1触角柄的第2节,其齿式为5-9/2-4;头胸甲较短,与腹部的比例约为1:3;额角侧沟短,到胃上剌下方即消失;头胸甲具肝刺及鳃角剌;肝剌明显;第1触角具双鞭,内鞭较外鞭纤细,长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约为第1触角柄长度的1/3);第l~3对步足的上肢十分发达,第4~5对步足无上肢,第5对步足具雏形外肢;腹部第4~6节具背脊;尾节具中央沟,但不具缘侧剌。

3、生活习性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水深0~72m,水温25~32℃,盐度28‰~34‰,pH值8.0土0.3。成虾多生活在离岸较近的沿岸水域,幼虾则喜欢在饵料丰富的河口区觅食生长。

该虾白天一般都静伏池底,晚上则活动频繁。蜕皮都在晚上(上半夜),两次蜕皮的时间间隔为20天左右。南美白对虾性情温和,实验条件下很少见到个体间有相互残食现象发生。

4、食性与生长南美白对虾属杂食性种类,对动物性饵料的需求并不十分严格。饵料中蛋白质的比率占20%以上,即可正常生长。其生长速度较快,在盐度20‰~40‰、水温30~32℃的自然条件下,从虾苗至成虾的180天内,平均每尾对虾的体重可增至41g,体长由1cm增加到14cm。

5、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物学特点

(1)繁殖周期长,可以周年进行苗种生产;

(2)营养要求低,饵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占20%~25%时,即可满足其正常的生长需求,而中国对虾饵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比率需占40%~45%;饵料系数一般为1.4左右。

(3)南美白对虾生活力强、适应性广,盐度适应范围0~45‰、温度适应范围11~36℃、生长适温23~32℃、pH适应范围7.3~8.6、溶氧阈值为1.2mg/L,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

(4)生长迅速、产量高、规格整齐,可以进行高密度养殖,成活率一般在70%以上;经过3个月的养殖,半精养产量达200~300kg/亩,精养产量可达500~1000kg/亩;

(5)离水存活时间长,因而可以活虾销售,商品虾起捕价高于其它对虾;肉质鲜美,既可活虾销售,又可加工出口,加工出肉率达65%以上;

(6)南美白对虾不仅适合沿海地区养殖,也适合内陆地区淡水养殖。

查看全部

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技术

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交通方便的池塘,虾池面积2000——3300立方米,水深为1.5——2.0米,池底为泥沙底质,保水性能好,虾池四周用塑料薄膜圈围池堤,高度为1.0米,以防南美白对虾外逃和鼠、蛇、青蛙等敌害进入。进水口设60目筛绢网过滤,出水口设40目筛绢网拦虾外逃。

养虾池塘要清淤、修整、曝晒,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化水后全池泼洒消毒。双季养殖,每季都要进行清淤、晒池、消毒,半个月后放苗。放苗前7天左右,进水50——80厘米,加盐500——600千克/667平方米,溶解后全池泼洒,把盐度调到3‰——5‰,然后施尿素2——3千克,过磷酸钙0.5千克,使水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池水透明度30厘米左右,pH值8.0,总之在虾苗入池前,要培养足够的基础饵料生物。

3.1放养密度

根据虾池条件和饵料供应情况确定放养量,一般放养密度为3——5万尾/667平方米。

3.2放养时间

第1季养殖在每年4月上旬至中旬放养虾苗,第2季养殖放苗时间为8月上旬——中旬,经过约80天的养殖可达商品规格(60——80尾/千克)。

3.3放苗要求

虾苗必须经过严格淡化处理,放苗时要试水安全无毒后方可投放,放苗时水温差不能超过±3℃,待虾苗逐步适应池塘水温度后再慢慢放入池中。 4饲养管理

在养殖前期每周加水20——30厘米,饲养到中期视水质情况适当换水,保持池水深1.2——1.5米,适当遮阴和增氧,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pH值在7.7——8.3之间,水色为褐色或绿色。

4.2饵料投喂

虾苗放养后前10天,一般不投饵或少量投喂。10天以后开始投喂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达30%以上,日投饵量为虾总体重的3——8%(小虾按体重8%,中虾按体重6%,大虾按体重3%计算投饵量)。同时根据水质状况,可投喂少量洗净绞碎的福寿螺以及淡水小杂鱼,以增强体质。每天早、中、晚3次投饵,投饵比为2:3:5。

4.3日常管理

坚持早、中、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检查对虾摄食活动、生长情况,加强管理,同时做好记录。

4.4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预防疾病发生。定期在池中泼洒生石灰10——20毫克/升和“三合一”水质净化剂1千克/667平方米。同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大蒜素、氯霉素等,以增强虾的抗病能力,预防虾病的发生。

南美白对虾经过约80天的养殖即可收获上市,采用专用定置网捕大留小,分批上市,最后放水干塘捕捉上市。

查看全部

增强白对虾抗病能力

要使对虾迅速健康生长,具体养殖原则是早期壮苗,中期防病,后期强化营养 。   1、早期壮苗:在华南沿海,养虾户习惯于虾苗长到3厘米以上才喂幼虾配合饲料,有的虾苗投入20天后才喂饲料,利用虾池肥水的基础饵料生物养虾。

这对于南美白对虾来说是很不科学的,虾苗刚从苗场放入虾池养殖,如果营养跟不上,就会给整个养殖过程带来病害的威胁。如果在虾苗入池后立即加喂少量的免疫球蛋白动物性饵料,可以提高虾苗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力,显著提高虾苗成活率。      2、中期防病:由于南美白对虾食量大,投饵量可按其生活习性进行调整,每天可投喂5-6餐,白天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35%,晚间投65%。每星期加喂两餐免疫球蛋白,按3%-5%拌在饲料中以提高虾体的抗病力。      3、后期催肥:在中期的养殖基础上,加大投饵量,特别是在对虾摄食旺盛的傍晚和深夜,加强高效优质配合饲料的投喂,并增加投喂次数,适当提高虾塘的池水盐度,促进对虾蜕壳和硬壳,这样可以提高商品虾的质量,增加养虾的经济效益。

查看全部

南美白对虾在中国的养殖历史及现状

我国对虾养殖业,早期主要为“港养”,即靠随着潮水纳入天然苗种,不投饲,不施肥,完全是一种粗放养殖方式,单位产量低,每公顷产量只有几十公斤。1978年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养殖面积逐渐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回顾20多年来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的起步阶段。

虽然1959年以来,我国的水产科学工作者就突破了对虾育苗及中小水面的池塘精养,但真正发展成一个产业始自1978年。

为了迅速解决养殖苗种,政府主管部门从1979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对虾人工育苗科研成果的全面推广应用,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到1982年,不同程度地突破了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和刀额新对虾等主要品种的工厂化育苗,使我国对虾的育苗技术很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982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对虾养殖工作会议,提出了“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使沿海养虾业迅速兴起。据统计,1981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为0.3万多t,1984年即达到19万t。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明确提出了“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当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达到4万t,比上年翻了一番多。为确保对虾养殖业的发展,1985年9月召开了全国对虾亲虾越冬经验交流会;11月农牧渔业部成立了全国对虾养殖专家顾问组;年底,还召开了以对虾养殖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海水养殖会议。

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使我国对虾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地方和生产者共投入资金上百亿元,建成了16万多h虾池、年育苗能力1000多亿尾的育苗室、年产量30多万t的饲料加工厂、以及一大批为养虾生产服务的配套设施,形成了一个上百万人参与,年产对虾20多万t(1991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达219万t),产值50亿元,创汇5~7亿美元的重要产业,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对虾养殖生产和出口大国。对虾产品加工、冷藏运销、外贸出口和生产服务等多行业的发展,为有效地开发利用沿海荒滩荒水、振兴渔区经济、帮助渔民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1993年至1996年的低谷徘徊阶段。

由于对虾养殖业发展过快,而相关的合理布局、合理放养和防病治病等技术没有跟上,导致了1993年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当年养虾产量降到87万t,1994年再次降到63万t,使广大对虾养殖生产者蒙受了巨大损失,许多与养虾配套的加工、冷冻企业也因此被迫停产或转产,中国对虾生产跌入了低谷。1993年至1996年的对虾养殖产量一直徘徊在6~9万t之间。

第四阶段,1997年以后的恢复和再度辉煌阶段。

在严峻的形势下,1993年10月农业部渔业局召开了全国对虾养殖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和教训,分析了虾病暴发的原因和病因,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1997年对虾养殖产量又超过了10万t,1998年143万t,1999年17万t,2000年又紧靠1991年的历史最高量,达到218万t。

查看全部

中国白对虾的养殖经验

中国对虾养殖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得到恢复并再度辉煌,主要经验有:一是对虾病害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中国对虾育苗规范》、《中国对虾养成技术规范》、《中国对虾越冬技术规范》和《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要点》等规范。二是通过创办对虾养殖病害防治示范区,树立了一批走精养高产之路的样板。三是对虾产业基础比较好,从1978年以来,全国已初步建成了以对虾育苗、养殖,到加工、销售,以及饲料生产和病害防治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四是对虾有广阔的国内和国外市场,目前世界虾类平均年需求量在100万t以上,而生产量只有70万t左右。从国内市场看,为解决对虾生产淡季的市场需求问题,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数千吨对虾。五是调整海洋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由于对虾养殖业具有对其它产业带动性较强,容纳就业空间较大等特点,发展对虾养殖业,可为因海洋捕捞产业结构调整转产的渔民提供就业机会。六是新品种养殖推广,如近两年南美白对虾的推广为对虾养殖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占全国对虾养殖产量的三分之一强。

南美白对虾自1988年从美国引进,至今已有10多年历史。由于种虾来源困难,育苗工艺复杂,一直制约着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的发展。近两年,育苗规模逐渐扩大,虾苗短缺得到了缓解,养殖技术也趋成熟,养殖发展迅猛。

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调查,2000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22万h,约为养虾面积的40%;南美白对虾的总产量为6~7万t,约占三省区对虾产量的50%。

查看全部

十足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