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红翅旋壁雀

红翅旋壁雀(学名:Tichodroma muraria):体重15-23克,体长120-178毫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鸟类。尾短而嘴长,翼具醒目的绯红色斑纹。飞羽黑色,外侧尾羽羽端白色显著,初级飞羽两排白色点斑飞行时成带状。繁殖期雄鸟脸及喉黑色,雌鸟黑色较少。非繁殖期成鸟喉偏白,头顶及脸颊沾褐。虹膜深褐色,嘴脚黑色。

多生活于非树栖高山型、栖息在悬崖和陡坡壁上以及或栖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中的山坡壁上。常在岩崖峭壁上攀爬,两翼轻展显露红色翼斑。冬季下至较低海拔,甚至于建筑物上取食,被称为“悬崖上的蝴蝶鸟”。分布于欧洲、西南亚地区以及中国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东北、河北、北京、河南、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福建、广东等地。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红翅旋壁雀

别名:

爬树鸟、石花儿…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旋壁雀科

属:

旋壁雀属

种:

红翅旋壁雀

亚种:

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

形态特征

红翅旋壁雀雌雄羽色相似,但冬夏羽色略有不同。雄鸟冬羽、额、头顶至后枕灰色沾棕,背、肩灰色,腰和尾下覆羽深灰色,尾羽基部沾粉红色,中央尾羽黑色而具灰褐色端斑,外侧尾羽亦为黑色,内翈具白色次端斑,白色次端斑由内向外逐渐扩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朝先端的一半几纯白色。翅上小覆羽、中覆羽胭红色,初级覆羽和外侧大覆羽外翈亦为胭红色,内翈黑褐色,内侧大覆羽黑褐色,飞羽黑色,羽端微白,除最外侧3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各羽外翈基部红色,第二枚至五枚初级飞羽内翈具两个白色圆斑,第六枚具一个圆形白斑。眼周微白,眼先黑灰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深灰色,尾下覆羽先端缀白色。翅下覆羽灰黑沾红,腋羽红色。

雌鸟额、头顶和后颈深灰色,背、腰灰色微沾棕黄色,尾上覆羽深灰色。颏、颊、喉黑色,下体灰黑色,其余与冬羽相似。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5-23克,♀16-23克;体长♂120-178毫米,♀133-177毫米;嘴峰♂19-28毫米,♀22-29毫米;翅♂95-106毫米,♀96-107毫米;尾♂53-67毫米,♀54-64毫米;跗蹠♂21-24.5毫米,♀22-26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红翅旋壁雀是一种非树栖的高山山地鸟类。主要栖息于高山悬崖峭壁和陡坡上,也见于平原山地,如中国北京西山和华北平原山地、最高见于喜马拉雅山,也见于林区多岩石的悬崖峭壁上以及公路两侧与河流沿岸山坡岩壁上,甚至大中国青海一些冲刷切割严重、深邃的壑谷中,也见有红翅旋壁雀的活动。在高海拔山区,季节性的垂直迁移现象明显,冬季多迁到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地带,有时甚至出现在高大楼房的墙壁上。


生活习性

主要为留鸟,部分做季节性的游荡和垂直迁移。除繁殖期成对外,多单独活动。常沿岩壁做短距离飞行,两翅扇动缓慢,飞行呈波浪式前进,沿着岩壁活动和觅食,也能在岩壁上攀缘,啄食岩壁缝隙中的昆虫。觅食时常展开两翅,身体紧贴于岩壁,然后将细长而下曲的嘴伸进岩壁缝隙中取食昆虫。并不时的扇动两翅,以维持身体平衡。

主要以甲虫、金龟子、蛾、蚊、白蚁、石跳虫、蝗虫、黑蚂蚁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等,也吃少量蜘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叫声:尖细的管笛音及哨音,不似鳾科的叫声沙哑。鸣声为一连串多变而重复的高哨音ti-tiu-tree。声速加快。

查看全部

地理分布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列支敦士登、马其顿、蒙古、黑山、尼泊尔、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中亚区,欧洲区)、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阿尔及利亚、比利时、捷克的、直布罗陀、约旦、卢森堡、马耳他、摩洛哥、荷兰、葡萄牙、英国。

新疆(阿拉套山、天山、乌什、喀什、阿尔金山)、西藏(札达、普兰、绒布寺、林周、日布、扎卡曲河谷、类乌齐、昌都地区西南部)、青海(天峻、祁连、玛沁、希里沟、治多、曲麻莱、玉树)、甘肃(天祝、兰州、榆中、武都、文县)、宁夏(贺兰山)、内蒙古(包头)、四川(石渠、道孚、松潘、理县、宝兴,雅安、乐山) 四川(康定至巴塘、美姑、米易)、东北(西南部)、河北(兴隆、小五台)、北京、河南、陕西(眉县、太白、镇安)、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贡山、泸水、腾冲、大理、昆明、绥江、永善、盐津)、福建、广东。

红翅旋壁雀分布图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营巢于悬崖峭壁岩石缝隙中。主要由雌鸟营巢,雄鸟协助寻觅巢材。巢由苔藓、草根、草茎等构成,内垫有兽毛和羽毛。每窝产卵通常4-5枚,卵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为椭圆形,大小为20-22.2毫米×14.0-16.0毫米,平均21.3毫米×14.9毫米,孵卵由雌雄承担。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雀形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