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玉山噪鹛

玉山噪鹛(学名:Garrulax morrisonianus)中等体型的褐色鸟类。白色长眉纹及髭纹显著;顶冠灰而具白色的鳞状斑纹;脸侧及颏褐色,喉及颈背褐色并具灰色羽缘而成的鳞状纹。腹部灰,臀栗色。两翼及尾青石蓝灰,外侧羽羽缘黄褐,初级飞羽羽缘黄褐。

该鸟为台湾特有品种,典型栖息于温带森林、幼竹以及矮柏丛中。以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该鸟活动于高山丛林,又不惧生人,故被土著戏称为“高山老鼠”。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玉山噪鹛

别名:

台湾噪鹛、金翼…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画眉科

属:

噪鹛属

种:

玉山噪鹛

亚种:

无亚种

分布区域:

台湾高山地区

命名人及年代: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外形特征

雌雄鸟同色。自额至后颈榄灰色,各羽羽缘黑色。眉斑由上喙基部经眼、耳羽上方至颈侧白色,颏线由下喙基部至喉侧白色,颜面浓栗色。上背、肩榄栗色,羽缘淡白色呈鳞片状,腰、尾上覆羽和覆羽榄褐色。小翼羽灰青色,初级覆羽黑色,初级飞羽外瓣基部金黄色,末端苍灰色,内瓣黑褐色,三级飞羽苍灰色。尾羽外瓣金黄色,内瓣和羽端鼠灰色。腮、喉、胸、颈侧与上背同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栗色。

虹膜褐色,嘴黄色,跗蹠暗肉色,脚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71~81克,♀69~83克;嘴峰♂18.8~19.3毫米,♀17.6~19.4毫米;翼长♂104.3~107.5毫米,♀100~102毫米;尾♂136~139毫米,♀136~139.5毫米;跗蹠♂39.3~40.6毫米,♀38.4~39.39毫米。

(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栖息于高山海拔2,300米以上的针阔叶混合林至林线以下针叶树林的底层灌丛,亦常见于山路小径和登山小屋旁的垃圾堆。


生活习性

习性:大多成对活动,即使在非繁殖期亦然。 玉山噪鹛善鸣而不善飞,平时不是自树丛上滑落,就是在地上跳行;即使是在林间向上移动,也是向上跳,若不细看还会误以为是一只松鼠!它们主要活动于浓密的树叶和草丛中。

食性:杂食性。以无脊椎动物为主,也啄食植物的果实和游客丢弃的米饭、面包。雌雄鸟在觅食高度上有差异,雄鸟多在8米以上的高处,雌鸟喜在8米以下的丛薮间觅食。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觅食高度也有别,繁殖期多在2米以下或8米以上觅食,非繁殖期则多见于2至8米之间觅食 。

迁徙:留鸟。寒冬时会向下迁移至海拔1,500米的山区越冬。

鸣叫:雌雄鸟鸣叫声有别。雄鸟鸣叫声宏亮、婉啭,似在宣告领域和警告入侵者;雌鸟为连续似铃声的“啼、啼、啼”,在回应雄鸟的鸣叫,以告知自己所在的位置。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仅分布于中国台湾。


繁殖方式

繁殖期自3月下旬至8月下旬。婚配为一夫一妻制。雌雄亲鸟皆参与筑巢、孵卵、孵雏、育幼和照顾已离巢幼鸟的工作。筑巢于离地1.2至1.3米高的灌木树上或芒草丛中,巢由嫩枝、箭竹叶、芒草、地衣和草的细根编织成碗状,其大小为高110毫米、口直径90毫米、深67毫米。

一窝产卵2枚,平均大小为 21×31毫米,淡乳青色,有灰黑色污斑,钝端污斑较浓密。孵卵期13至15日,雏鸟同日出壳,晚熟性,出壳时口腔和舌橘红色,无斑点,喙缘橘色,在9至12日龄时,仍受亲鸟保护以保持体温。

查看全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502项 玉山噪鹛)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属普遍和常见物种(del Hoyo et al. 2007)。该鸟在台湾约有10,000~100,000繁殖对(Brazil 2009)。

由于栖息地的持续破坏和分割缩小,该鸟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查看全部

生物分类

有一些学者(Walters 1980,De Schauensee 1984)将玉山噪鹛列入黑顶噪鹛(G. affinis)种下的一亚种 (G. a. morrisonianus)。另一些学者(郑作新等1987,Sibley & Monroe 1990,Mackinnon & Phillipps 2000)则以其地理分布甚远,隔离时间亦久,将其另立一种。Collar & Robson(2007)建议将其由噪鹛属(Garrulax)移入Trochalopteron属。

画眉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