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灶马蟋

灶马蟋,又名突灶螽、灶蟋、灶蟀、灶姬、灶姬娘娘(旧社会的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有灵,而它是灶灵显化,灶鸡是对灶姬的误读)、灶鸭、灶马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体长15~28毫米,身宽5~5.5毫米,触角长4.5厘米。其体形硕长,大于蟋蟀,通体黄褐色,头额部有浅色直纹,眼稍突出。

灶马蟀因跳跃动作像芭蕾,被誉为“昆虫界的舞蹈家”。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灶马蟋

别名:

灶蟋、灶蟀、灶…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直翅目

科:

驼螽总科

分布区域:

中国全部

简介

蟋蟀科之一种。又名“短翅灶蟋”、“灶鸡”、“灶鸭”等,以生态环境和鸣声拟似得名。广布我国南北各地。形似斗蟋,雄虫体长12-15毫米,雎虫略大,色黄褐;头部小于前胸前缘之宽;前翅短,覆盖至腹部二分之处;雎虫更短,后翅退化近于无。后足强健,纵跳迅疾。雄虫须、尾俱长;雌虫产卵管平直,呈剑状。性喜阴暗温暖,见于野外草石、土间,食植物茎叶。入秋移栖于农舍灶台、火炕、火墙缝隙处,拣食遗落饭粒、菜屑。鸣叫具趋光性,灯光月下,鸣声愈频,“唧唧唧唧”,似小鸡小鸭叫。玩养主为盆饲听唱,以翅略长的“长灶”为优选;短翅者称“短灶”,腹多裸露形不美,可弃。饲养同酱色蟋 。


形态特征

灶马蟋前胸略膨拱,前翅短,长约7毫米,仅能覆盖体部的1/3,腹部大部裸露。前翅前方有弧状翅脉。中间有自左至右下的斜长脉,其左侧外缘有直条状脉。右侧有少数横脉。后翅退化。灶马蟋足部健壮,有深色褐斑。尾须长,有20毫米左右。雌体前翅短而不发达,有约11毫米长的产卵管,呈剑状。其身体由于长期在灶马蟋中栖息而变得略扁,不如蟋蟀那样厚实。灶马蟋的头部小而圆,肚子的一面呈黄色或橘黄色,身上常带有厨房特有那种油垢味.垣蛩又名垣恭、酱色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常常栖息于断垣残壁之间而得名,又因其浑身通体皆呈酱油色,形体又与蟋蟀酷似,故而又称为“酱油蟋蟀”或“酱色蟋蟀”。

此虫体长12~19毫米,宽约4.5毫米,触须长30毫米左右。其头部富有光泽,头顶深褐色。头后有6条直纹,黄色,口器为黄褐色,额部黑色,富有光泽。垣蛩前胸背有黑色长毛,散步黄色条纹。前肢有黑纹,后肢外侧有黑色斜纹。前肢有黑纹,后肢外侧有黑色斜纹。前肢较发达,覆盖腹部的大半。也有些个体后翅发达,伸出于前肢之外,能飞翔;但多数无后翅,不能飞翔,仅能跳跃。此虫的雌性较雄性肥大,有产卵管,管长8毫米左右。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灶马蟋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洞穴口附近,入秋后进入居民家中。此虫生活的最适温度为20~25度。


生活习性

灶马蟋是杂食性鸣虫,可以喂饭粒、米粥、梨、苹果、丝瓜、菱肉和各种菜叶,并用小盂供给饮水。若食物供喂不断,它可以常年不断鸣叫。其鸣声较为单调,但却细柔而清脆,而且不厌其烦地连续不断,尤其是在夜间听它连续的“唧唧”之声,具有催眠的作用,不少人习惯于听着它的鸣声入眠。


分布范围

灶马蟋可以说是在昆虫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中国的南北东西都有它的存在,如北京、江苏、浙江、河北、河南、福建等地;日本、朝鲜、印度、西孟加拉、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墨西哥、南美洲、澳洲等国家也有分布 。

直翅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蜉蝣目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
  • 蠼螋是革翅目,蠼螋科的统称。体长4mm~35mm,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
  • 副王蛱蝶是鳞翅目、蛱蝶科一种蝴蝶,属节肢动物门,本身无毒,会模仿有毒黑脉金斑蝶的颜色和形状,…
  • 蓟马,昆虫纲缨翅目的统称。蓟马成虫身体黄色,前胸后缘有缘鬃,翅细长透明,周缘有许多细长毛。卵长椭圆形,…
  • 草蛉为捕食性昆虫,属于昆虫纲的脉翅目。在全世界已知有86属共1350种,…
  • 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 沫蝉 ,半翅目沫蝉科,常见的沫蝉有红纹沫蝉和小红斑沫蝉,…
  • 幻紫斑蛱蝶 Hypolimnas bolina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