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石菖蒲

石菖蒲(学名: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是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芳香,外部淡褐色,根肉质,具多数须根,植株因而成丛生状,叶无柄,叶片薄,基部两侧膜质叶鞘,暗绿色,线形,基部对折,中部以上平展,花序柄腋生,三棱形。叶状佛焰苞,为肉穗花序,稀近等长;肉穗花序圆柱状,上部渐尖,直立或稍弯。花白色。成熟果序。幼果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或黄白色。2-6月开花结果。

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各省区,印度东北部至泰国北部也有分布。常见于海拔20-2600米的密林下,生长于湿地或溪旁石上。

石菖蒲气芳香,味苦、微辛,具有开窍醒神、行气消胀、祛风利痹的功效,临床用于热病神昏、痰厥、健忘、耳鸣耳聋、脘腹胀痛、风湿痹痛。

(概述图参考来源:植物标本馆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石菖蒲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天南星目

科:

天南星科

族:

菖蒲族

属:

菖蒲属

种:

石菖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芳香,粗2-5毫米,外部淡褐色,节间长3-5毫米,根肉质,具多数须根,根茎上部分枝甚密,植株因而成丛生状,分枝常被纤维状宿存叶基。叶无柄,叶片薄,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可达5毫米,上延几达叶片中部,渐狭,脱落;叶片暗绿色,线形,长20-30(50)厘米,基部对折,中部以上平展,宽7-13毫米,先端渐狭,无中肋,平行脉多数,稍隆起。

花序柄腋生,长4-15厘米,三棱形。叶状佛焰苞长13-25厘米,为肉穗花序长的2-5倍或更长,稀近等长;肉穗花序圆柱状,长(2.5)4-6.5(8.5)厘米,粗4-7毫米,上部渐尖,直立或稍弯。花白色。成熟果序长7-8厘米,粗可达1厘米。幼果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或黄白色。花果期2-6月。

查看全部

近种区别

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已收载。石菖蒲与菖蒲(Acorus calamus L.)亲缘相近,但品种不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功效有别,作为药用不可代用。截止到2016年在中国药品监督中发现药材经营和使用部门将菖蒲误用为石菖蒲,严重影响了临床药效发挥。

石菖蒲:根茎呈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厘米,直径0.4-1.4厘米,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均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厘米,具细纵皱纹;上面有略呈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面有圆点状根痕或残留须根;节部有时可见残留的毛鳞状叶基残留。质硬脆,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纹明显,可见多数散列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菖蒲:根茎呈扁圆柱形,少有分枝,较粗大,长5-15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有细纵纹,节较稀疏,节间长0.2-1.5厘米,上方有较大的类三角形叶痕,下方有多数凹陷的圆点状根痕,质硬,断面呈海绵状,白色或淡棕色,有多数小空洞和维管束小点,内皮层环明显。气较浓烈而特异,味苦、辛、性温。

石菖蒲粉未:灰棕色,气芳香,味苦,微辛。①淀粉粒较多,单粒球形,椭圆形或长卵形,直径2-9微米,有时可见脐点,层纹不明显;复粒较少,由2-15个分粒组成。②纤维和晶纤维多成束,常与导管相连。纤维长,直径11-20微米,末端渐尖,壁木化,厚2-6微米,壁薄者可见纹孔,有的胞腔内含淡棕色或红棕色物,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③草酸钙方晶呈多面体,类多角形,双锥形,直径4-16微米。④油细胞较多,分布于薄壁组织中,呈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45微米,胞腔内充满黄绿色、橙红色或红色分泌物。⑤薄壁细胞类圆形或类长方形,直径22-58微米,壁连珠状增厚,有时可见数个纹孔集成的纹孔域。

菖蒲粉未:呈棕色,气芳香,味辛苦。①淀粉粒较多,单粒球形,椭圆形,长卵形或肾形,直径2-8微米,脐点少见,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6个分粒组成,常见多数单粒聚合成团。②纤维多成束,常与导管相连,呈梭形,直径9-20微米,木化或微木化壁厚2-5微米,壁薄者可见纹孔;晶纤维偶见。③油细胞较多分布于薄壁组织中,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18-63微米,内含黄绿色或黄棕色分泌物。④薄壁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有大型细胞间隙,壁连珠状增厚,有时可见纹孔域。

石菖蒲根茎横切面组织结构:表皮为一列类长方形细胞,外壁增厚,厚约3微米,有的含红棕色物。皮层宽广,约占横切面直径的1/2,皮层薄壁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0-106微米,有大的细胞间隙。皮层散有纤维束和叶迹维管束。叶迹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稀疏作环状分布,木化。内皮层细胞凯氏带明显。中柱散列多数维管束及少数纤维束,内皮层附近的中柱维管束主为周木型和有限外韧型,靠内皮层排列紧密,束鞘纤维发达,多连接成环状,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皮层和中柱的薄壁细胞中含有淀粉粒。纤维束及束鞘纤维周围的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叶迹维管束和中柱维管束周围可见明显的内皮层细胞。

菖蒲根茎横切面组织结构:表皮细胞径向类长方形,径向长25微米,外壁稍厚,厚约3微米,细胞内偶见红棕色物。皮层宽广,靠近皮层可见5-8个薄壁细胞作圈链状连接,中间形成较大通气组织,皮层散有纤维束及少数叶迹维管束,纤维束及束鞘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不含草酸钙方晶。束鞘纤维不发达,多连结成环状。内皮层细胞凯氏带明显。中柱及少数散生维管束,为周木型或有限外韧型,环列,皮层和中柱均有多数分泌细胞,细胞内含红棕色或棕黄色分泌物。薄壁细胞中均含大量淀粉粒。

查看全部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各省区,印度东北部至泰国北部也有分布。常见于海拔20-2600米的密林下,生长于湿地或溪旁石上。


繁殖方法

取石菖蒲优良当年生枝条且直径为0.5厘米半木质化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剪取2-3厘米,每段带1个芽,在自来水中保存1天,洗衣粉浸泡10分种,流水冲洗0.5小时,超净工作台上70%的酒精处理35秒,0.5%的氯化汞处理10分种,无菌水冲洗5次,消毒过的石菖蒲带芽茎段接入NT+2,4-D0.3毫克/升培养基中进行腋芽的诱导,附加蔗糖30克/升,琼脂8克/升,pH5.8,光照2000勒克的,温度22±1℃,诱导出来的腋芽放入培养基NT+NAA0.4毫克/升+IBA0.5毫克/升进行增殖培养,附加蔗糖30克/升,琼脂8克/升,pH5.8,光照4000勒克的,温度22±1℃,增殖后的芽苗接入培养基NT+TDZ0.02毫克/升+NAA0.2毫克/升+6-BA1.0毫克/升中进行壮苗,附加蔗糖40克/升,琼脂8.0克/升,pH5.8,光照6000勒克的,温度23±2℃,壮苗后的芽苗接入培养基NT+AC0.1毫克/升+NAA0.1毫克/升+银5.0毫克/升中进行生根培养,附加蔗糖15克/升,琼脂6.0克/升,pH5.8,光照8000勒克的,温度25±2℃,生根率95%。


主要价值

石菖蒲气芳香,味苦、微辛,具有开窍醒神、行气消胀、祛风利痹的功效,临床用于热病神昏、痰厥、健忘、耳鸣耳聋、脘腹胀痛、风湿痹痛。

天南星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