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绿喉太阳鸟

绿喉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nipalensis):共有9个亚种。小型鸟类,雄鸟体长13-15厘米、雌鸟10-12厘米。雄鸟前额至后颈、颏和喉辉绿色,头侧黑色,颈侧和背暗红色,两肩、下背橄榄绿色,腰鲜黄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暗绿色,中央尾羽延长。胸黄色而杂有细的红色纵纹,其余下体黄绿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颏、喉淡灰绿色,其余下体淡黄色。

栖息于海拔1500-2600米常绿或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沟谷阔叶林和热带雨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成分散的小群,多在花朵盛开的树上活动和觅食。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昆虫。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印度、越南、泰国、老挝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绿喉太阳鸟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太阳鸟科

属:

太阳鸟属

种:

绿喉太阳鸟

亚种:

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雄鸟前额至后颈、耳后块斑、颏、喉绿色而具金属光泽,眼先、颊、头侧黑色,颈侧和背暗红色。肩和下背橄榄绿色,腰鲜黄色。尾上覆羽暗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中央尾羽延长,颜色与尾上覆羽相同,但先端黑色,外侧尾羽黑色,先端稍较浅淡。两翅暗褐色,翅表面橄榄绿色。胸鲜黄色而杂有不明显的火红色细纹,下腹、后胁和尾下覆羽黄沾绿色或橄榄黄色,尾下覆羽较黄。

雌鸟上体橄榄绿色。头顶羽毛中央有被遮盖住的暗褐色斑,头侧灰褐色微沾绿色。腰和尾上覆羽染黄色,中央尾羽不延长,浅褐色沾橄榄黄色,外侧尾羽黑色,先端淡褐色,外侧4对尾羽内翎具白色端斑,越往外侧端斑越大。两翅暗褐色,外翈羽缘橄榄黄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颏、喉、颈侧和上胸淡灰绿色或橄榄灰色,到腹逐渐变为橄榄黄色,到尾下覆羽变为鲜黄色,翅下覆羽白色微沾黄色。

虹膜暗褐至红褐色,嘴黑色,脚黑色或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5-9克,♀5-7克;体长♂125-146毫米,♀94-122毫米;嘴峰♂17-24毫米,♀18-22毫米;翅♂46-57毫米,♀46-51毫米;尾♂56.5-73.5毫米,♀40.5-50毫米;跗蹠♂12-17毫米,♀13-16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2600米常绿或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沟谷阔叶林和热带雨林,夏季有时可上到海拔3000米的森林内,冬季有时也见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山脚地带的山间竹林、果园、耕地边或路边树丛中。


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部分作季节性的垂直游荡。

食性: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昆虫。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成分散的小群,多在花朵盛开的树上活动和觅食。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于四川西部康定,云南西北部贡山、丽江、西部腾冲、泸水、碧江、盈江、龙陵、双江、耿马、镇康、西南部澜沧、营盘、南部绿春、中部景东和西藏南部聂拉木、樟木、亚东、错那、绒辖、东南部都地区。

世界: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印度东北部、越南、泰国、老挝等地。

绿喉太阳鸟分布图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间。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巢呈梨形或卵圆形,主要由棉花绒、植物纤维、细根等构成。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6.0-17.3毫米×10.9-13.0毫米。


亚种分化

[3-4]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绿喉太阳鸟在中国种群数量不丰富。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查看全部

花蜜鸟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