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血雉

血雉(学名:Ithaginis cruentus),别名血鸡、松花鸡,血雉的雄鸟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脚、头侧、腊膜为红色,故称血雉。其别名甚多,各地皆异。在甘肃,因其胸侧和翅上覆羽沾绿,被称为“绿鸡”;因其羽毛形似柳叶,且沾绿,又称为“柳鸡”;因其主要栖于松林和云杉林,食松(杉)叶和种子,又称为“松鸡子”;又因其脚红色,称“红脚鸡”者最为普遍。主要分布于中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西部和西南部留鸟。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血雉

别名:

松花鸡、太白鸡…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鸡形目

亚目:

鸡亚目

科:

雉科

亚科:

雉亚科

属:

血雉属

种:

血雉

亚种:

亚种

分布区域:

秦岭山脉,印度…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额、眼先、眉纹和颊呈黑色,除眼先外多少沾有绯红色。头顶土灰色,羽轴灰白色,部分羽毛向后延长成冠羽;头后两侧黑褐色;耳羽亦为黑褐色,具白色羽轴纹,并向后延伸与头顶延伸羽毛共同组成羽冠;颈淡土灰色,具宽的白色羽干纹;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干纹;最长的尾上覆羽具绯红色边缘,翅上小覆羽和较短的中覆羽与背同色,较长的中覆羽和大覆羽大都棕褐色,具有黑缘的白色羽干纹和宽的绿色端斑;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干纹;外侧次级飞羽外蹠具淡棕色边缘;最内侧次级飞羽端部多为锈褐色;尾浅灰褐色,有绊红色侧缘。颊、喉及上胸乌灰色,上胸具灰白色羽干纹;下胸和两胁灰褐色,具宽阔的绿色羽缘和具有黑缘的白色羽干纹;腹灰褐色;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干纹和端斑,并具宽阔的绯红色边缘。

额、眼先和眼的上下浅棕褐色,头顶灰色,具有额棕褐色羽干纹;头顶羽毛并向后延长成羽冠。耳羽灰褐色,具有棕白色羽干,并向后延伸与头顶羽毛共同形成羽冠;其余上体和两翅表面棕白色,具有褐色羽干纹,并密缀有黑褐色虫蠹状斑;飞羽褐色,外翈稍浅,并具棕褐色羽干纹;尾羽棕白色,具褐棕色羽干纹和黑褐色虫蠹状斑。

体重:♂450-610克,♀480-550克;体长:376-470毫米,♀375-440毫米;嘴峰:19-24毫米,♀17-24毫米;翅:♂172-204毫米,♀175-190毫米;尾:♂123-180毫米,♀131-152毫米;跄蹂:♂59-64毫米,♀55-60毫米。

(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生活习性

血雉 血雉的食物主要以植物为主,已经记录到90多种,常常用嘴啄食,边走边吃,啄食的速度很快,但很少用脚和嘴刨食。食物的种类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季和春季以杨树、桦树、松树、杉树、漆树、椴树等各种树木的嫩叶、芽苞、花序等为食;夏季和秋季主要食物有忍冬、胡颓子、荚、蔷薇、石荚菜、悬钩子、毛茛等灌木和驴儿韭等草本植物的嫩枝、嫩叶、浆果、种子,以及苔藓、地衣等,还记录到鳞翅目幼虫、蚱蠓、金花虫等昆虫,以及蜈蚣、蜘蛛等10余种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

性喜成群,常呈几只至几十只的群体活动。通常天一亮即开始活动,一直到黄昏,中午常在岩石上或树荫处休息。活动主要在林下地上,晚上到树上栖息。活动时常有雄鸟担任警卫,遇危险时担任警卫的雄鸟常发出急促的“si-”声,其余个体闻声后立刻钻入林下草丛或灌丛中隐蔽。一般不起飞,主要通过迅速奔跑和藏匿来逃避敌害。 随季节垂直迁移,通常天刚蒙蒙亮就开始活动,一直到黄昏以后才飞到松、杉等的较低的树枝上栖息,中午则在岩石下或树荫处进行短暂的休息。

查看全部

声音

雄鸟发出短促的si叫声,报警时咯咯地叫。有时数声si哨音连接为sisisi声。雄和雌鸟均会发出鸢一般的chiu-chiu尖叫,以召集分散的鸟群。


繁殖

血雉的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6月份,随地区和分布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单配制。通常在3月末4月初群体即分散开来,并出现求偶行为和争偶斗争现象,常常两只雄鸟头对头地猛啄对方,直至败者逃去,胜利者和雌鸟配对。没有配偶的雄鸟则呈3-5只的小群游荡。

雌鸟5月初开始产卵,在灌木丛中、岩石下,或在林中大的倒木旁,找一个隐蔽的凹地将一些落叶及苔藓、松针、蒿草和细根等抓或啄在一起,用身体压迭,使之堆成疏松的巢。筑巢于冷杉树木基部的树洞中,以干树叶铺于枯枝上而成,上面铺垫自己的羽毛。 巢呈浅碟形,大小为外径19-27×20-24厘米,内径13-21厘米,深4-8厘米。巢口向阳,光线充足。筑巢之后便开始产卵,每隔2-3天产一枚卵,满窝约3-9枚。卵呈浅黄色,其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浓赭色或浓褐色斑点和较小的暗色细纹。

雌鸟每次产卵后,常在巢内静卧30分钟左右才离巢同雄鸟一起觅食,但一般不远离巢区。产完最后1枚卵后才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白天在巢附近活动,并负责对巢的警戒,夜晚栖于巢附近树上。雌鸟在孵卵期间甚为恋巢,特别是孵卵后期,常常人至巢前亦不离巢,有时甚至用树枝驱赶亦不出巢。每当雌鸟出外觅食前,总是把一些枯草叶或羽毛盖在卵上,把卵隐蔽起来,觅食的地方也离巢不远,约在100米左右的范围内。

血雉 据测定,雌鸟离巢时,卵壳表面温度为24.5-28℃,巢底温度为19.5℃,而当时气温为9℃,空气相对湿度为71%。在雌鸟孵卵期间,雄鸟就在巢周围的区域内活动、巡视,以免其他同类进入巢区,表现出较强的护巢行为。有时它也来到巢边,与雌鸟亲热一番。经过28-29天的孵化,雏鸟就破壳而出了。刚出壳的雏鸟体重约19克,嘴长8毫米,跗跖长21毫米。它们身披棕色的绒羽毛,额部及头两侧浅黄色,头顶上面有一条浓密的黑色冠纹伸达后颈,眼圈、眼后纹及耳羽都是黑褐色,背部中央还杂以黑褐色的斑纹,嘴和脚都是肉红色,显得十分可爱。

待次日绒羽风干后,就随双亲一起离开巢区,过着游荡式的生活。如果遇到危险情况,它们能迅速钻进土洞,草丛中隐匿,直到危险解除,听到亲鸟的召唤声时,才从隐匿处钻出。这种奇妙的本能,可以使它们免遭天敌的伤害。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血雉是高寒山地森林及灌丛雉类,栖息于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混交林及杜鹃灌丛中,海拔高度多在1700-3000米。有明显的季节性的垂直迁徙现象,夏季有时可上到海拔3500-4500米的高山灌丛地带,冬季多在海拔2000-3000米的中低山和亚高山地区越冬。白桦、红桦、山杨、山柳、冷杉和箭竹为典型栖息地内的主要树种。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西藏、四川, 血雉的分布范围图 南至云南西北部,北达青海和甘肃的祁连山脉以及陕西南部秦岭等地。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等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及缅甸西北部。

查看全部

亚种分化

亚种名称

发现人及时间

分布区域

血雉亚东亚种

CW Beebe,1912

印度的锡金地区

血雉西宁亚种

Mayr and Birckhead,1937

中国的华北地区

血雉甘肃亚种

Bianchi,1903

中国的中部山林区

血雉丽江亚种

Rothschild,1920

中国的西南地区

血雉指名亚种

Hardwicke,1821

尼泊尔北部和不丹西北部

血雉四川亚种

Verreaux,1867

中国西部和西藏东南部

血雉德钦亚种

Beebe,1912

印度的阿萨姆邦地区和西藏东南部

血雉滇西亚种

Mayr,1941

中国西南山区和缅甸东北部

血雉祁连山亚种

Bianchi,1903

中国的华北地区

血雉澜沧江亚种

Riley,1925

中国的西南部

血雉秦岭亚种

David,1873

中国的中部地区

血雉西藏亚种

ECS Baker,1914

不丹东部和西藏南部

查看全部

保护现状

列入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生效年代:1997)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生效年代:1996)

1984年4-5月 血雉 对四川平武和陕西太白山的调查,在四川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66只/公顷,在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种群密度为0.1-0.13对/公顷,最少为5对。1981年在青海祁连山的查,平均种群密度夏季为0.04只/公顷,冬季为0.06只/公顷。1984年5-6月在甘肃祁连山的调查,平均种群密度为0.17只/公顷。各地种群数量极不平衡,其中以两个保护区的种群密度较高,这表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血雉的有效途径之一。

查看全部

雉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黑长尾雉大型鸡类,体长53~88厘米。雄较雌大。雄鸟通体紫蓝色,脸鲜红色,翅上有一条显著的白色翅斑…
  • 雪鸡共有5种,是世界上分布最高的雉类,一般分布3000~6000米,直至雪线以上,能终年留居山顶,…
  • 绿雉,是鸡形目雉科雉属陆禽,又名日本雉。雄鸟体长约81.5厘米,雌鸟体长约58厘米,属体型较大的雄类。…
  • 红喉山鹧鸪体长18-28厘米,体重220-340克;雌鸟体长25-30厘米,体重202-300克。…
  • 锦鸡是鸡形目雉科锦鸡属鸟类动物。锦鸡是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的统称,雄鸟的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
  • 环颈雉是雉科、雉属的一种走禽,共有30个亚种。体重880-1650克,体长590-868毫米。…
  • 鹧鸪,中药名。为雉科鹧鸪属动物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的肉或全体。动物鹧…
  • 血雉雉科血雉属鸟类,别名血鸡、松花鸡,血雉的雄鸟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脚、头侧、腊膜为红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