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褐背拟地鸦

褐背拟地鸦(学名:Pseudopodoces humilis):体长14-18厘米。嘴较细长而稍向下弯曲、黑色。是一种体型甚小的拟地鸦。上体沙褐色,项圈皮黄白色,飞羽灰褐色具沙褐色羽缘。下体近白,眼先斑纹暗色;中央尾羽褐色,外侧尾羽黄白。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是一种高山草原和高原寒漠鸟类,主要在2800-5000米的高原草原地带、高寒草甸、高寒荒漠环境、高海拔疏灌丛和牧草地。常栖息于地面、在宽阔的草原上觅食,易见于鼠兔居住或居住过的地方。常单独或成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或家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为地栖性鸟类,主要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甲虫、蛾、蜂、步行虫、绳、夜蛾幼虫等昆虫为食。分布于印度、中国大陆和尼泊尔。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褐背拟地鸦

别名:

地山雀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亚目:

鸣禽亚目

科:

鸦科

属:

拟地鸦属

种:

褐背拟地鸦

亚种:

无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褐背拟地鸦雌雄羽色相似。体羽蓬松而柔软,上体主要为沙褐色。眼先暗褐色。额、头顶至枕深沙褐色,后颈至上背沙白色,或脏皮黄白色,在后颈和上背间形成显著的沙白色块斑,有的并沿颈侧延伸至前胸,形成沙白色或脏皮黄白色项圈,颊和耳羽黄褐色。背、肩、腰褐色或沙褐色,尾上覆羽浅褐色或沙土褐色,中央两对尾羽黑褐色或褐色,其余外侧尾羽砂白色或皮黄白色,有时中央仅一对尾羽黑褐色或褐色,邻近一对外翈皮黄白色,内翈黑褐色。翅上覆羽沙褐色。颏、喉、胸、腹和两胁及尾下覆羽灰白色或污皮黄白色。

虹膜黑褐色,嘴、跗蹠和趾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5-46克,♀25-47克;体长♂132-180毫米,♀133-171毫米;嘴峰♂18-27毫米,♀19-23毫米;翅♂78-96毫米,♀76-94毫米;尾♂53-71毫米,♀51-68毫米;跗蹠♂23-30毫米,♀25-29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褐背拟地鸦是一种高山草原和高原寒漠鸟类,主要在2800-5000米的高原草原地带、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环境中,高寒草甸是它们集中分布和栖息的地方。喜伴随放牧的畜群和牧民聚居点活动。常栖于林线以上有稀疏矮丛的多草平原及山麓地带。喜牦牛牧场。常在寺院或住宅附近挖洞营巢。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或家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为地栖性鸟类,主要大地上活动和觅食,很少到树上或灌木上活动和栖息。性机警、善跳跃,能通过双脚大地上快速跳动行进。飞行能力弱,一般很少飞行,每次飞行距离亦短,而且多贴地面低空飞行,从不高飞。两翼及尾抽动有力。飞行显弱且低,两翼不停地扑打。行为似䳭。行走时双脚跳跃,喜站立地表高处了望。常见在路旁、居民点、畜舍附近,以及溪边与河流沿岸的土堆、土坎等处活动,尤其在鼠兔居住过的地方和多鼠兔洞的地方实常见。洞穴营巢,晚上多栖于鼠兔等动物废弃的洞穴中。

褐背拟地鸦的喙和爪十分尖利,有时会将牧民用牦牛毛编织的厚实帐篷打穿。它的胆量很大,会不请自到地到游人的帐篷、甚至越野车里来嬉戏、觅食。

叫声为细弱拖长的吱吱声,也作短促的吱吱声接以快速的哨音cheep-cheep-cheep-cheep。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甲虫、蛾、蜂、步行虫、绳、夜蛾幼虫等昆虫为食。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和尼泊尔。

褐背拟地鸦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地上老鼠、兔、旱獭等动物废弃的洞穴中和土岸天然洞中,有时也自行打洞营巢。洞口位置选择在垂直断壁上距地面30-50厘米的位置,垂直断壁,即或大致平行地面向里打洞。洞直径6-9厘米不等,洞道长约100厘米,然后洞道突然膨大,内垫以纤细干草以及动物毛发等。营巢大约20余天。

每窝产卵4-8枚,以6枚居多。卵纯白色。大小为22.7毫米×16.2毫米,重3.2-3.7克,通常一天产1枚卵。雌鸟孵卵,雄鸟衔食喂孵卵的雌鸟,孵化期15-20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约20天。

当发现香鼬等能进入其洞道的天敌时,褐背拟地鸦立即鸣叫报警,同伴会迅速在此聚拢,进行围攻,甚至会招引聚居此处的几种雪雀前来助战。攻击时从空中俯冲,用尖利的喙啄天敌的头部。香鼬见此状一般会匿藏洞穴或缝隙中,坚守不出。于是,褐背拟地鸦的战斗群逐渐散去。9月是褐背拟地鸦维修和营造洞穴的季节,此时会在牧民家的围墙上出现新的洞。由于墙壁厚度有限,这些新打的洞往往会穿墙而过。

查看全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灭鼠后的草场,褐背拟地鸦数量明显减少。原因可能是由于灭鼠减少了与鼠类同穴的雪雀的数量,致使发现天敌、报警和驱逐天敌时的合作者数量减少。对褐背拟地鸦来说,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增加了。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查看全部

鸦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