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黑胸鸫

黑胸鸫(学名:Turdus dissimilis)属中型鸟类,体长20-30厘米。雄鸟整个头、颈、胸黑色,其余上体暗灰色,下体橙棕色,极为醒目。嘴、脚蜡黄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颏、喉白色,上胸橄榄褐色具黑色斑点,其余与雄鸟相似。栖息在海拔1200-1700米的丘陵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成小群。地栖性,多在林下地上和灌丛间活动和觅食。性胆怯,善于隐蔽。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

黑胸鸫属于鸣禽,颈椎15枚。鸣肌发达。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雄鸟除颏尖端有一点白色外,其余整个头、颈和上胸黑色。背、肩、腰,包括两翅和尾等其余上体概为暗石板灰色或黑灰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淡、呈暗灰色,飞羽和尾羽黑色,羽缘灰色。下胸和两胁橙棕色或棕栗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为鲜橙棕色,腹部中央、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的可达下胸中部。

雌鸟从头至尾整个上体暗橄榄褐色,头的两侧和耳覆羽灰黄褐色,耳羽具淡色羽轴纹。两翅黑色,羽缘橄榄色,尾同背,为暗橄榄褐色。颏、喉白色,喉具黑褐色条纹,在两侧条纹几乎连成线状。上胸橄榄灰褐色具有由明显的黑色斑点形成的纵纹,下胸、两胁、腋羽和翼下覆羽橙棕色,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

幼鸟上体橄榄褐色,头顶和背具淡棕黄色或棕白色羽干纹,两翅暗褐色,翅上覆羽具橙棕色端斑,外翈羽缘亦为橄榄棕褐色。颏、喉黄白色,两侧各具一条暗褐色纵纹,胸、腹鲜橙棕色具黑褐色端斑,尤以上胸较密而显著,腹至尾下覆羽黄白色,腋羽鲜橙棕色。 虹膜褐色,嘴、脚蜡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60-76克,♀60-75克;体长♂194-218毫米,♀196-236毫米;嘴峰♂19-22毫米,♀19-21毫米;翅♂115-127毫米,♀112-122毫米;尾♂72-91毫米,♀70-86毫米;跗蹠♂30-34毫米,♀28-33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尤以林下植物茂密有蕨类植物和杜鹃灌丛的常绿阔叶林较常见,有时也进到针叶林。 常见于在海拔1200-1700米丘陵地带、坝区或低山丘地带活动以及多在乔木和灌丛间活动。

黑胸鸫属留鸟,终年留居栖息生境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成小群。地栖性,多在林下地上和灌丛间活动和觅食。性胆怯,善于隐蔽,常常仅闻其声而难见其影。多在林下地面落叶层和灌丛间活动和觅食。性胆怯,善于隐蔽,常常仅闻其声而难见其影。

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蜗牛、蛞蝓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果实和种子。

黑胸鸫分布图 分布于阿富汗、不丹、中国、印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中国云南西部腾冲、潞西、盈江、怒江、永德、耿马、沧源、西南部孟连、南部西双版纳、绿春、东南部蒙自、文山、富宁、西北部丽江、维西、中部昆明、景东、新平,贵州西南部兴义、安龙、南部册亨、望谟、惠水和广西等地。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阴暗潮湿的常绿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巢置于林下枝叶茂密的小树或灌木上,距地高1-1.5米,偶尔也在灌丛和草丛掩盖下的地上营巢。筑巢大多精巧,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构成,巢外壁常常有绿色苔藓,巢内层主要由细草茎、泥土、须根等编织和粘合而成。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每窝产卵通常3-4枚。卵淡绿色或淡乳黄色、被有深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1-29.0毫米×18.3-21.0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鸫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