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丁鱥

丁鱥,又称欧洲丁鱥、丁桂鱼、须鱼岁,西方相传有病的鱼以身体磨擦之皆可治愈,由此得到医生鱼的别名。是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西起不列颠群岛,东至鄂毕河和叶尼塞河,南至贝加尔湖)淡水和汽水的鱼类,是丁鱥属的唯一一个种。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特别是湖泊和河流下游。

丁桂鱼体表有绿、黄、蓝、白四种表现色,同时拥有细嫩的肉质、鲜美的味道、极高的营养价值,是欧洲各国的主要淡水养殖经济鱼之一,又是重要的游钓鱼、观赏鱼,在欧洲有皇家宠鱼之称。由于捕起后体色很快变为黑色,故有“黑鱼”之称。 具有杂食性,粘性卵两大特性,是重要经济鱼类,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丁鱥

别名:

金鲑鱼、丁鲑鱼…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鱼纲

目:

鲤形目

亚目:

雅罗鱼亚目

科:

鲤科

亚科:

雅罗鱼亚科

属:

丁鱥属

原产地:

欧洲,引种于欧…

生存温度:

地方名:

丁桂

形态特征

丁鱥体长可达70厘米,多数体型小,眼较小,麦黄色。两性异形不明显,除了雌鱼比雄鱼腹部更为凸出。雄鱼腹鳍的外辐肋似乎也更粗壮扁平。

丁鱥体略高,腹部圆,侧扁。大体呈橄榄绿色,体背侧青黑,背较深,腹接近金黄色,较圆无皮棱。体尾鳍不分叉,其他鳍则呈圆形,各鳍大部灰黑,虹彩金黄。

丁鱥口颇窄,口裂稍向上倾斜,口角处有1对短须,咽齿1行,齿面中央有一沟,齿端略呈沟状。咀两角有各一条小触须。体被小圆鳞,鳞细,排列紧密,深藏于厚皮下,使其如鳗鱼光滑。侧线完全,上部颜色较深,下部较浅。吻部有一对极短的唇须,背鳍短,鳍条无硬刺,其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胸、腹鳍呈扇形,尾鳍平截或微凹。 [2-3]

查看全部

生态特质

淡水底栖鱼类,多栖息于多水草的静水或泥底的缓流水体中,耐低氧。冬季栖息在深水区,耐寒力较强,属广温性。通常夏季产卵,成长迅速。杂食性,主要摄氏底栖无脊椎动物、藻类和腐殖质。


资源状况

天然资源日渐减少。作为优良的养殖对象,已在我国多地推广养殖。


栖息环境

丁鱥为广温性的淡水、底栖鱼类,常见于以黏土和泥为基底、植物丰富的平静水域,少见于多石清澈的水域,而在快速流动的溪流里根本就不能发现其踪迹。耐低溶解氧,能容忍含氧量低的水甚至是鲤鱼不能生存的水域。在0℃~40℃水中均可存活,生长适温20℃~28℃最佳。pH值为7~10。

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特别是湖泊和河流下游。

查看全部

生活习性

丁鱥食性广,摄食较慢,易驯化。为杂食性鱼类,多于夜间觅食,以连根拔起的方法食用 丁鱥 水底的藻类和无脊椎动物。 喜食水中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植物碎屑,以腐败植物残渣及水生昆虫幼虫为食,对豆饼、鱼粉、菜籽饼(粕)等人工饲料亦喜食。丁鱥和鲢鳙之间的食物竞争很激烈,和草鱼的矛盾较低。

浮游动物是1龄丁鱥的最重要食物种类,其中小型枝角类占主导地拉。体长5cm以上时,丁鱥主要摄食桡足类、轮虫、底栖动物如摇蚊幼虫、水中软体动物等。随着体长的增加,人工配合饲料在丁鱥食物中的比例会不断增加。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是2龄丁鱥的主要食物,人工养殖可投喂各种配合饲料。而3龄丁鱥偏爱颗粒食物。 [5-6]

喜栖息于水草多的淤泥底质的静水处,对水中含氧量变化适应能力强,喜欢在水草中栖息、蔽阴、摄食和溶氧充足的鱼塘、山塘、水库、江河、湖泊等水域中生活。皮肤具有呼吸功能,耐寒能力较强,常夜间活动,冬季在北方能钻入泥底越冬,可将身体埋于泥中呈休眠状态。

查看全部

生长繁殖

丁鱥的性别可以通过腹鳍束鉴别,一般雌鱼的腹鳍为软鳍,末端稍尖,长度未到肛门,在生殖季节,雌鱼的腹部明显膨大,光滑而富有弹性。而正常雄鱼的腹鳍比雌鱼的要长,呈半圆形, 丁鱥 达到甚至覆盖住了肛门。

丁鱥为多次性产卵鱼类,产卵于浅水中的水生植物蕞中,绿色带黏性的卵依附在底部。多于夏季产卵,最多可达三十万颗。在一个生殖季节通常每条雌鱼可产卵3-4次,在水温适宜的条件下,甚至可以达到5-8次,两批产卵之间的间隔为15-22天。丁鱥产卵要求水温在18℃- 29℃之间,在我国华中地区,产卵活动从每年的4月底开始可一直持续到9月份。大于1千克体重的雌鱼的相对怀卵量通常为200×103- 400×103粒/千克,而体重低于0.5千克的雌丁鱥的相对怀卵量不会超过200×103粒/千克。

在野生状态下生长较慢,2龄鱼体重187克,3龄体重296克,在天然水域中,最大个体约7.5kg。人工养殖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可达50g~80g,次年可达300g~500g左右。在我国华中地区,丁鱥雄鱼1~2年性成熟,而雌鱼性成熟年龄为2~3年,依水温及养殖情况而异。繁殖期为5~7月份,产卵水温为20℃~26℃,分批产卵。怀卵量为30万粒以上,卵小,附于水草上,为沉性卵,有一定粘性。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丁鱥广泛分布在欧洲各大内陆河流、湖泊,以捷克、匈牙利、西班牙居多,由于其适应性强,逐渐扩展到中亚和西北利亚。在中国只见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


生物价值

丁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肉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18.85%),尤以富含 金丁鱥 脑黄金(DHA),被誉为绿色保健食品,畅销欧洲。该鱼共有绿、黄、蓝、白等多种表现色,但主要推荐金色丁鱥。它是一种人工培养的丁鱥。色调由浅金色至红色不等,有些鳍上和胁腹部有红黑斑点。丁鱥既是鱼中食用佳肴,又是养殖、观赏、垂钓极品。

丁鱥肉质细嫩,含脂量高,味甚美,尤其是厚硕的鱼皮,有独特味道,是做生鱼皮的上好原料,有较高的商品价值。两年可达到上市规格,是替代鲤鱼、鲫鱼较为理想的品种,被全国水产研究部门和生产单位所关注。

丁鱥抗病力强,比较易于长途运输,市场接受程度不错。营养价值高、广温性、耐低氧、食性杂、易驯化、起捕率高等优点,是池塘主养和湖泊、水库养殖的优良品种。该鱼已被大量消费者接受,只要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成活率,即可作为池塘主养对象推广。

查看全部

养殖方法

丁鱥食料广泛,要求条件低,在天然水域能自繁自育,是水库、坑塘理想的增殖对象。在池塘养殖中,完全可以替代鲤、鲫鱼。池塘养殖搭配比例,同鲤、鲫鱼相同。养殖丁鱥的池塘尽量与鲤鱼、鲫鱼分开,因丁鱥的抢食能力、游速远比鲤鱼差,和鲤鱼在同一池塘里,丁鱥很难达到预期的起捕规格。

饲料蛋白要求略高于鲤、鲫鱼的要求,参考配方:鱼粉15%、豆粕28%、菜粕10%、棉粕8%、次面10%、麸皮11%、酒精蛋白粉10%、磷2%、沸石粉3%、添加剂2%。

幼鱼期以轮虫、枝角类、饶足类、绿藻等为主,而后以水生昆虫幼体、孑孓、水蚯蚓为鱼种主饵,或者投喂鲤鱼料或鳖料等高蛋白全价饲料;成鱼期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附着的藻类以及有机碎屑为主,可投米糠、饼类、敖皮、糟等为食,但最好投鲫、鳊鱼等蛋白高的全价饲料养殖。丁鱥从摄食浮游生物转化为全价饲料,要有一个投饵驯化转食过程。 实践证明,体长5-8cm的丁鱥存在着一个食性的转变期,即从浮游动物转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如摇蚊和其它昆虫的幼体、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在这一时期,丁鱥食性的可塑性较强,容易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饵料。

丁鱥比较喜欢食软颗粒沉性饲料。饲料原材料要求粉碎粒度越小越好,原材料粉碎后过80目以上的筛比较好。这样的饲料丁鱥幼鱼喜欢摄食,营养成份也易消化吸收。250g以下的幼鱼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以45一48%为佳,其中动物性蛋白(主要指鱼粉)保证在 40%以上。250g以上的丁鱥幼鱼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以38-42%为佳,其中动物性蛋白质保证在30%以上。饲料中的植物性蛋白以豆饼为主,另外适当配玉米蛋白粉、花生蛋白粉、菜籽饼和棉籽粕等。 饲料的投喂量要根据丁鱥的大小和饲养的季节、天气、水温、水质以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进行合理的投喂。丁鱥的消化道较短,与体长接近,因此,丁鱥适合少食多餐的投喂方式。

为了让鱼苗下塘后能获得量多质好的适口天然食料,加快成长,提高成活率,必须在放养前就要施放基肥,即肥水下塘。

初下塘鱼苗的适口食料轮虫和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据试验,鱼苗下塘时轮虫的数量以每升水1万个左右,生物量20-40毫克/升为好。鱼苗因适口食料丰富,生长快,成活率高,可以此作为“肥水下塘”的生物指示。

1、鱼苗必须待鱼鳔充气,能平游,能摄取外界食物时方可下塘(一般情况为4-6天)。过早下塘易造成死亡。

2、鱼苗下塘前所处的水温应与池塘温度相差不大。尽量做到鱼苗容器中的水温 彩鲫&丁鱥 同池塘水温相差不超过±2℃,然后将鱼苗下塘。

3、彻底清除池塘中的敌害生物。投苗前搞好清塘和施肥工作,清除过多淤泥,一般不宜超过20cm,然后利用生石灰和茶枯混合清塘:每亩每m水深先用茶麸35kg水溶化后,连液和渣倒入45kg生石灰内加水搅匀后全池泼洒,7-10天毒性消失后可放鱼。一般在清塘后1-2天注人新水并施放基肥:每亩用大草绿肥400- 500kg,再泼经发酵的大粪水100-150kg;或亩用牲畜粪400-500kg。一般7-10天浮游生物大量滋生时就可投苗。如果投放8-10厘米以上己驯化转食颗粒饲料的鱼苗可不用施肥,改用直接投料。

4、投放密度:鱼苗直接养至夏花,一般放养密度为每亩8-10万尾。如鱼先养至乌仔(14-18天),一般放养密度每亩为18-20万尾,再由乌仔养至1.5寸夏花(12-16天)一般放养密度每亩为2-3万尾。放养密度随着池塘条件、饲、肥料的数量和质量,放养日期早晚、水温、饲养技术等有所变动。同时可搭配花、白鲢2000-3000尾,丁鱥鱼种出塘规格达到40-80克(用颗粒饲料喂养)。

5、喂养、管理可参照家鱼、鲤鱼、鲫鱼的模式,基本相同。

丁鱥在夏花养成鱼种,可同花、白鲢混养,决不能同鲤、鲫鱼混养,因为他们食性基本相同,而丁鱥的抢食能力比不上鲤鱼、鲫鱼。因而达不到预期出塘规格。

主养丁鱥的池塘以水面3~5亩、水深1.5~1.8米为宜。池塘的水过深,不利于其生长;水源方便,要求无工农业、生活废水的污染;水质要清新,溶氧含量高。另外,最好配备一台自动投饵机和一台功率3千瓦的增氧机;淤泥深最好不要超过20厘米。丁鱥喜在泥层中掘食,过深的淤泥容易造成水质浑浊和丁鱥发病。

池塘条件:凡可养青、草、鲢、鳙、鲮、鲤的标准化鱼塘均可利用。

1、鱼苗鱼种培育:

(1)仔鱼生产:可采用水泥池培育及池塘养殖法。水泥池每立方米可放水花2000-3000尾,池塘每亩可放3-5万尾水花。要注意饵料的供应补充,开口能吃到极细小的浮游动物及植物很重要,每天可拨撒豆浆,有条件的可投喂丰年虫。水泥池上要加设遮荫布,防止水温上升过快;池塘养殖时可采用传统 丁鱥 的肥水下塘法,但应注意浮游生物密度及大小,适时调节水质。鱼苗经30天培育,规格可达3-5cm。

(2)鱼种培育:鱼种可用水泥池、池塘培育。水泥池培育每立方米可放2-3cm苗1000-2000尾,每天要捞入幼虫,商品饲料以颗粒料最好,要定期充水,改善水质;池塘养殖每亩可放5000-8000尾2-3cm鱼苗,可采用大草培育法,无机肥料培育法。培育后期可投喂饼类及配合饲料进行补充。鱼种经2个月培育,规格可达8-15cm,产量可达300-600公斤/亩。

2、成鱼养殖:

池塘面积3-5亩,也可有水草。每亩放养1000-1500尾丁鱥种(规格8-15cm)。投喂含粗蛋白32-34%的配合饲料;施肥主养时,有机肥与无机肥可结合使用,无机肥可解决快速育虫的问题,而有机肥,能丰富浮游生物种类,提供稳定营养源,但要注意水质调节,适当加注新水。经8-10个月养殖,亩净产丁鱥可达500-1000公斤。

在欧洲,丁鱥经常与鲤鱼套养。湖北省国外名优鱼类基地进行了丁鱥与太阳鱼混养试验,效果还比较理想。养殖过程中如发现小瓜虫病、寄生虫感染等可用1%NaCl溶液淋浴控制。

1、网箱尺寸:

养殖丁鱥的网箱选用尺寸建议为:小者:2×2×1.5m,中者:4×4×4m, 大者:8×8×5m。 低产设计者(10-40kg /m3)每立方米放养10-50尾,中产设计者(60-160kg /m3)每立方米放养50-15 丁鱥 0尾,高产设计者(180-350kg /m3)每立方米放养150-250尾。

2、投饲:

养殖丁鱥饲料粗蛋白质含量,鱼种阶段建议选用含粗蛋白38-44%的饲料,成鱼阶段选用含粗蛋白34-36%的饲料。日投饵次数主要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增减。水温低时,丁鱥吃食量少,消化吸收也慢,每天的投喂次数要少;反之,丁鱥的吃食量大,投喂次数也应多。冬季视天气情况可少量不定期投喂。13℃左右时根据鱼活动情况开始投食,一至二天投喂一次。水温15℃时,日投饵2次;20左右日投饵4次;25以上日投饵6次。日常投喂,每次都要一把一把地小量投喂,一把吃完再撒第二把。开始投喂时,要少投、慢投,当网箱中大部分丁鱥都上浮争食时,可大把多投些。当绝大部分鱼不再上浮抢食时,又应小把少投、慢投,使鱼吃到八成饱即可。

3、日常管理:

定期清除网箱上的清泥苔等附着物。检查网箱有无破损,防止跑鱼。高温季节箱内挂漂白粉消毒。

丁鱥在网箱中经10-13个月养殖,规格可达0.5-0.7公斤。每立方米产鱼低产设计者约为5-35公斤,中产设计者50-105公斤,高产设计者120-175公斤。

查看全部

鲤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棒花鱼,是鲤形目鲤科棒花鱼属鱼类。鱼体延长,后部稍侧扁,背部稍隆起,背鳍起点处为身体最高处,…
  • 鳟鱼,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和食用鱼,全世界大约有10种左右。…
  • 三角灯鱼,是对鲤科三角波鱼属下的四种鱼类的统称,…
  • 小时的个体除背鳍有少许的淡红外,其他身体部分偏素色, 一眉道人鱼原产于印度,…
  • 黑龙江花骨鱼是黑龙江省特有的地方水产品。花骨鱼分布较广,松花江、乌苏里江、镜泊湖都有渔获量。…
  • 银鲴是鲤科、鲴属温性鱼类。体长而侧扁;头小,呈锤形;口下位;下颌前缘有薄的角质;无须。眼较大,侧上位。…
  • 银鲨,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鲤形目,鲤科鱼。原产地亚洲湄公河与湄南河流域,马来半岛,…
  • 鳡鱼,音:gǎn,又名“黄钻”、“竿鱼”,古代称贤鳏鱼,属鱼纲鲤科,腹平,头似鲩而口大,颊似鲇而色黄,…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