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黑尾地鸦

黑尾地鸦(学名:Podoces hendersoni):体羽沙褐色,额、头顶以至后颈呈发金属紫蓝辉的黑色。头侧乳黄色。整个背面,包括两肩葡萄褐色。翅的中、小覆羽与背同色,最外侧的小翼羽白色;大覆羽呈发紫蓝色光辉的黑色;初级飞羽白色,近基部和近先端的1/3黑色,愈向内侧的飞羽,近端的黑色逐渐缩小;次级飞羽黑色,呈发紫蓝色光泽;三级飞羽同背色。尾上覆羽乳色,尾羽同头色。颏和喉乳白,下体余部均呈乳黄色,肛周及尾下覆羽变淡近白。

栖于开阔多岩石的地面及稀疏的盐生灌木和半灌木内的地面。是一种适应于干旱、荒漠植被环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多在灌丛中觅食。不远飞,飞得也不高,喜欢刨土。发达的鼻羽把鼻孔遮掩得很严实。主要以蝗虫、蚱蜢、鞘翅目甲虫、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中国和蒙古,也游荡于哈萨克斯坦。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黑尾地鸦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亚目:

鸣禽亚目

科:

鸦科

属:

地鸦属

种:

黑尾地鸦

亚种:

无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黑尾地鸦雌雄羽色相似,全身大致为淡沙褐色或灰锈色。额、头顶至后颈黑色具紫蓝色光泽。头两侧乳黄色具白色尖端,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葡萄褐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沙葡萄褐色,大覆羽蓝黑色。初级飞羽中部白色,基部和尖端黑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内侧飞羽黑色具蓝紫色金属光泽。尾黑色具蓝色光泽,外侧尾羽具窄的沙色羽缘。颏、喉乳白色或皮黄白色,胸腹和两胁乳黄或淡黄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沙白色。嘴较长而弯曲、黑色,脚亦为黑色。

体壮,喙短粗。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叫声多变;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大小量度:体重♂104-128克,♀90-120克;体长♂252-360毫米,♀240-280毫米;嘴峰♂28-42毫米,♀28-40毫米;翅♂138-143毫米,♀130-140毫米;尾♂97-117毫米,♀104-114毫米;跗蹠♂40-45毫米,♀39-42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分布于海拔2000-3000米处,主要栖息于干旱的山脚平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尤以多岩石和生长有稀疏灌丛的荒漠地区较常见。


生活习性

留鸟。主要在地面上活动,行动敏捷,奔跑迅速,除非紧急时,一般很少飞翔。每次飞行一般几十至100多米就落下,也不高飞,多贴地面飞行,喜欢刨土。发达的鼻羽把鼻孔遮掩得很严实,这显然与强烈的风沙和刨土习性有关。行为谨慎机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多在灌丛中觅食。

主要以蝗虫、蚱蜢、鞘翅目甲虫、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蜥蜴、小型鼠类、植物果实和种子等。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西部喀什、北部准噶尔盆地、东部哈密、甘肃西北部弱水、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阿拉善和伊克昭盟)和蒙古西北部、西南部,也游荡于中亚哈萨克斯坦。

黑尾地鸦


繁殖方式

繁殖期4-5月。巢筑在灌丛中或地上土洞内,巢由枯枝和根等材料编织而成,内垫有毛等柔软物质,巢呈杯状,大小直径为12-18厘米。

据《苏联动物志》记载,黑尾地鸦巢筑在灌丛中,离地面高度1米处,巢很坚固,类似其他鸦类的巢。巢的外面用细树枝和根做成,内面铺有骆驼毛,巢内径宽度为15-16厘米。

查看全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查看全部

鸦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